1198、御前会议三

这时,是为“大班”礼成。

崇祯面无表情的抬了抬手,说道:“众卿平身,开始朝会吧。”

崇祯虽然年纪轻,今年才十九岁,比杨凡还小一岁呢。但是他性格古板,十分在意自己的权威,特别喜欢搞这些彰显自己威严的仪式。

今日是大朝会,大朝会的程序上和平台议事不同。平台议事十分轻松,没有太多礼仪上的事情。而大朝会威严,严肃,主要是处理四类事件。

第一件事是,接见入京离京官员人等。官员上任前,要来朝见皇帝一次,皇帝要做出一些嘱托、指示、勉励之类的。入京汇报工作的官员,也要来朝见皇帝,把这段时间以来,在地方上的工作做个总结汇报。同时,接受皇帝的质询,聆听皇帝的指示。

第二件事是,处理边关紧急军务和境内发生的民变、谋反、特大自然灾害。司天监汇报突发天象、祥瑞等。今日杨凡求援的事情,就要放在第二阶段来审议。

第三件事是,处理一般朝政事务。相当于大明朝廷的总经理办公会议。需要上会的事情,在这个阶段依次审议。通过的安排执行,有关官员负责监督进展。没有通过的或者加上指导意见,下次整改好了再来上会。或者直接否决。

第四件事是,处理本次御门听政会议前和会议中的君前失仪官员。各部院大臣奏事完毕之后,御史和鸿胪寺官员便先后出班。奏报早朝期间的官员失仪情况,然后按照大明律和规章,需要进行哪些惩处,奏请请皇帝定夺。

这四个流程走完后,王承恩会再喊一遍,诸位大臣是否还有其他事宜上奏。

如果没有人吭声。这时候,鸿胪寺官员就会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再次鸣鞭,皇帝回后宫,诸位大臣恭送皇帝后,也散朝回各个部院办公。

崇祯今日虽然心情不好,但是仍然耐心的走着程序。现在还不是发泄怒火的时候。

此时,正是大朝会御门听政的第一场,接见进出京城的文武官员。

先后有几个大臣奉命出京。出京前,前来陛见。

崇祯都是和颜悦色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期待,也做出了勉励。鼓励他们为国分忧,把地方治理好,保障朝廷的税收足额、按时。让百姓的生活能有个起色。

然后是几个外省回京的督抚,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

显然,各地的情况都不太好。山东、山西、河南干旱严重,饥殍遍野,山谷之中流民成群。地方上既没有粮食赈济,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威慑。

国家承平日久,卫所、营兵也缺乏战斗力。欠饷严重,官兵皆无战心,武备废弛,情况都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