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页

“这些钱并非是在日本铸造的,日本还没有大名可以做到这个程度……铸造的地方,是在明国。”我回答信长说。

“是这样么?”林秀贞将信将疑,“既然也是在明国铸造,为什么会和正品永乐钱不同呢?”

“关于这件事,臣下倒是知道一些,”我向信长欠了欠身,“臣下家中,有一位明国商人……据他所言,正品的永乐钱,是由明廷的钱局铸造的,然后通过勘合贸易流入到日本;但是十几二十年前,因为细川、大内两家相继衰落,日本再没有大名具备进行勘合贸易的资格,也就无法从明廷获得永乐钱了,所以在明国的江南地方,就有一些商人和富绅私铸这种永乐钱,和九州的商人进行私商贸易,换取大量的白银等物。”

“明国的商人,可以铸造出这等精致的钱吗?”信长若有所思。

“正是。”我点了点头。

“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才是错怪宣景殿下了,”林秀贞低头向我致歉,神情也轻松了下来。然后,他转过身去,向信长请示道:“主公,既然也是来自于大明,那么这些永乐钱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宣景,你觉得呢?”信长问我。

“臣下同意秀贞殿下的意见。”我回答道。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输出白银、输入永乐钱,对于日本和大明来说是各取所需,我自然不会表示反对。

如今大明在东方的地位,就相当于后世的美国,大明铸造的永乐钱,也就具有了国际贸易货币的地位,通过郑和的西洋之行和后来的堪合贸易,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广为流通;即使不是明廷官办钱局所铸的钱,只因为同样出自明国,也基本能够通行无阻,正如后世国内那些出自小作坊的地摊货,一旦贴上了“驴”、“达文西”等欧洲名牌,就照样能够卖出天价一般。

然而,对于我的表态,信长却十分不满意。

“你的意思是说,任由九州、西国的人用这些从明国廉价买来的钱,换走我撰钱屋的金银么?”信长用力合上了折扇,“这样是绝对不行的!”

“或许……我们可以同样进行私商贸易,甚至向大明提出重开勘合贸易的要求。”我想了想,出言对信长提议道。

这比我预计的提议时间要早一些,按照原本的计划,我是准备等“风神级”的后续三艘商船完工后再提出堪合贸易的。那时,我不仅有现成的大船,而且跟着大友家熟悉了航线,能够大致主导两国之间的勘合贸易。而现在提出来,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只能让那些堺町的商人占住大头,毕竟他们就是由勘合贸易起家的。

可是,九州方面这样走私永乐钱,对于撰钱屋的业务的确有很大的干扰。既然被我发现,那么无论是作为撰钱屋的主导者之一,还是作为金座的主持者、或者是三货兑换制度的主要创立者,我都不能听任这件事继续下去。

只要能够重开堪合贸易,日本国内的私商贸易自然就会大受打击,甚至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