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二十四次的拜访之中,有半数的拜访,许宣都是亲眼见证的。
至于作为机要封挡储存的赵秉忠的状元卷为何会流传到民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猜测。毕竟可信的一种是因为魏忠贤和赵秉忠的关系势同水火。是年,以杨涟为首的官员上书揭发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当时为杨涟起草罪状的尚书就是赵秉忠的学生缪昌期。因为赵秉忠和缪昌期的关系,所以魏忠贤对赵秉忠恨之入骨,屡次在万历皇帝面前说赵秉忠的坏话。后来由于万历庇护,赵秉忠逃过了一劫,但是魏忠贤权倾朝野,赵秉忠不得不有所忌惮。
因此有人认为,状元卷成了赵秉忠的一块心病,因为这份状元卷虽然主要阐述了安邦治国的道理,但同时也有很多抨击当朝时政的内容。赵秉忠很担心魏忠贤利用状元卷作为对方他的手段。于是,他利用礼部尚书的职务之便,将状元卷从大内取出,随后毅然告老还乡。
但是无论真实情况如何,眼下许宣在历史的这一端写出同样的“问帝王之政和地位之心”的文章……心情有些微妙。那个叫赵秉忠的,眼下应该还穿着开裆裤,在玩泥巴罢?
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试题、状元卷(五)
这篇原本的历史上不该是由他来完成的“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现在却被他在同样的历史里,提前很多年写了出来。当然,许宣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想法,也没有太过担心这样的举动背后,历史是否会改变足迹。因为,历史本来就是复杂的,至多也只是有些可惜,那个叫赵秉忠的未来的状元,会不会因此错失掉成为状元的机会。当然,这样小小的歉疚,在持续了片刻之后也慢慢消散。
嗯,有机会找到这熊孩子,给他多买上几块点糖,补偿他一下好了。
当然无论他自己怎样的想法,这篇文章被汪祉念出来之后,还是在第一时间将整个桃李园内的气氛压住。大家都是读了书的人,应有的判断力都还在。虽然文无第一,但那也是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之下,很难分清高下。但此时此刻,许宣所写的这篇文章,却以一种排山倒海的姿势轰然压过来。即便郑沄等人,平素里眼高于顶,随时随地都能写就一篇妙手文章的,到得此刻也已经说不出话来。差距明显到这样的程度,心中甚至连不忿,不服以及类似的情绪都已经没有了。
一些原本因为许宣“人生三境”的说法受到鼓励的书生,在先前怀着某种复杂的情绪,是期待他能获胜的。但是当结果真的出现之后,他们却发现自己被吓到了。下意识地互相看了几眼,也有些说不出话来。
汪祉将文章念完,又捏着纸张仔细了看了看,神态认真而慎重,仿佛手中所捧的并非轻巧的纸页,而是某种重愈千斤,却可能失手打破的贵重之物。
“字字珠玑啊……”随后,他咂摸着嘴巴,这般感慨了一句。而这样的感慨也得到了在场很多人的认同,这些情绪都写在众人的脸上。
在这样的时代,又是文风昌盛的徽州府,平素里是不缺好文章的,在一些场合里,有才子写出惊人之作的情况,虽然不会特别频繁,但也不是没有。只是,好到眼下这般程度,仿佛纸页上的每一个文字都轰然撞击在人的心头,这样的情况还真不曾有过。特别是在这之后,又有几位大儒做出“状元卷”的点评,压在上面,就更让人感到震撼。
考状元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便是几位大儒,也不敢说自己所写的文章就一定能够位列皇榜三甲。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人还是不吝赞美地做出了“状元卷”的评价,也算是豁出去了。但是,也并没有人质疑。
高台之上,人物的影子被日光投射在地面上,拉长,随后纷乱地交杂在一起。原本准备过来添些茶水的吴家下人,被情绪感染,在石阶上犹犹豫豫了一番,最后还是不曾上去。
台上众人之中,汪祉大概是最兴奋的一个。他同黄瀚在这个问题上的纠葛,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而那个叫许宣的书生在这般短促的时间里,似乎不曾经过多久的构思,便能把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政论八股文章书写得从从容容,笔笔不苟,字字匀停……特别是那一首前所未有的字体,简直可以自成一家。其中的内容,简直像是道尽了他多年来的所想、所思、所得,甚至更向前推进了一步。若是给他时间,或许他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但即使那样,也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许宣几乎不假思索便写了出来……
若是这篇文章让黄瀚看到,啧,真想看看他是什么样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