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徽商天下[校对版] 寄奴 1853 字 2022-11-13

记述的字体是没见过的那种,圆圆胖胖的,单个看起来甚至有些奇怪,但摆在一起结构成篇之后,却也觉得很好看,至少颇为吸引眼球。而所写的内容,居然是“青玉案”的不足。

“真的假的啊?”人群中有人发出这样的疑惑,只是眼下也没有人去回答他的问题,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纸上的内容吸引住了。

原本在众人的印象里,“青玉案”已经是墨中极品了,在许家近来的“人磨墨磨墨人”以及“八宝五胆”两款墨出来之前,“青玉案”一直代表这徽州墨道的高峰。多年下来,程家靠着“青玉案”为主的几款好墨,积累了巨大的名声。即便是同许墨最新的产品相较,也并没有差太多。

但是,就是这样一款墨中极品,居然有这么多的缺点?

纸页上将“青玉案”在使用中的不足和缺陷做了罗列,分析了这些缺陷所产生的原因,有些是原料导致的,有些是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这原本已经让很多人有些说不出话来,但是随后更进一步的是……纸页上的文字,对这些不足给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人群聚焦,众人望着纸页上的介绍,一时间都有些不敢相信。

第一百九十六章 展览会(八)

临仙楼前的街道从未有眼下这般热闹过,将近二里的长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或是面带惊讶地游走,或是三五成群地交头说着话。

程子善自南面街角过来,已经有一阵了。程家在之前已经收到了展览会的邀请,原本其实是不打算过来的。但是这样的场合,如果真的不来,在外人眼里,难免会觉得程家是在逃避一些事情,因此最后还是决定过来看看。另外的原因或许就是对于许宣所要做的事情,他心中有些好奇。

这样的好奇在进入街口的时候,便被狠狠地震了一下。那些关于墨发展历史有条不紊的讲述,偶尔穿插几个这个过程之中发生的小故事。如果只是单纯的看热闹,便只是觉得这些故事有趣。但是细心一点,就能发现,这样的故事在墨的发展过程中,其实都有其特别的意义。

当然,也有一些就是纯粹让人看了觉得有趣的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墨猴的故事:“墨猴,长约三寸,愈小愈贵。平时藏入笔筒,到作字时跳出。写毕,以舌舔墨,砚台可终年不洗。”这样的故事有些人是知道的,但在不知道的人那里依旧津津乐道了一阵子。还有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因为具有比较强的励志效果,也因此引得一些年轻的书生指指点点的谈论了一番。

这样看了一阵之后,原先自觉对墨已经足够了解的程子善,才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不曾见到过的。比如松烟墨和油烟墨他都是知道的,但是对于松烟墨到油烟墨的转关,他却不甚清楚。而且也是看了墨展的介绍之后,他才知道这种墨道上的变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且是在几百年前的宋代完成的。虽然这些事情也只是一面之词,但是潜意识里,他其实已经相信了。

“松烟墨,乃是以松木炼烟而成。松烟墨的特点是淡黑无光泽,以松烟墨书写,字迹点画凝重,墨迹呈现细细的丝绒状质感。松烟淡,墨色性偏冷,倾向于墨青色调,以淡松烟墨书写绘画,能明显感受到笔锋的细微变化,墨色淡而不薄、苍茫古雅。但耐水性差……”

“油烟墨,是以动、植物油脂炼烟而成。油烟墨的特点是浓黑光亮、墨色精神、浓淡层次丰富。因为墨中含油脂成分,所以发墨速度较松烟墨慢得多。油烟墨适宜于书写和绘画……”

除了一些关于墨道历史的介绍之外,也有一些对墨本身的简单讲解。各种类型的墨都制作出来一些供人观摩用的样品。其中很多墨已经失去了使用的价值,被淘汰掉了,因此眼下要重新制作出来,需要专门再去配备必要的器具。这样的墨本身除了观赏之外,并无其他的价值,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但由此也能得见许家对于此次墨展的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颇为可观。

再往前走,他心中的情绪被推到了某个顶点。就是在这不短的路程里,一些已经只存在于书籍中的墨开始出现,这些墨,连配方都已经搞不清楚了,但眼下居然在墨展上出现了样品。程子善专门挑出其中的一些做了仔细的查看,发现同古籍的记载居然有七八分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