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此来长安,除了在路上结交的那位内侍赤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驿馆内约为兄弟的李适之算是有了不错的交情了,除此之外,他递了拜帖想要求见师公张九龄却被婉拒,虽然对方说的是九龄公眼下居母丧,不便见客,却显然是摆出了一副依旧把自己看做外人的姿态,因此,李曦也就没有再登过门。
至于贺知章、张旭等人,或者只是因为李适之,也或者还有此前李逸风在长安替自己宣扬的那些事迹和诗篇的关系,他们一开始对自己倒是和善的,但到底谈不上亲近,后来一篇《锦瑟》诗出,他们倒是将自己看做是一位诗坛大手了,因此光是这些天里,几个人便已经频频相邀,只不过都给李曦借口要去国子学上课不敢耽误,给推辞了。
在李曦看来,与他们结交固然是可以的,但是,眼下对于自己来说,他们显然还谈不上好朋友。
但是在其中,苏晋是个特例。
似乎从见到自己的第一面开始,他待自己就与众不同些。
记得还是王殊彦要砸店那天,两个人第一回见面,当时苏晋就额外的释放了一些善意,当时便提醒自己,既然到了长安了,那么赶紧到国子学去先报道入了学才是正经。
然后呢,就是前些日子李适之的家宴上了,他与自己毗邻而座,非但没有丝毫吏部侍郎的架子,反而是很细心的跟自己解释很多宴会的规矩,乃至于为自己挨个儿的点评坐中人物,期间偶有三二妙语,很是鞭辟入里,想来都是他这些年居官长安对那些人的一些深刻看法,能跟李曦说这些,显然就是亲近的意思。
奇怪的是,两人才见了只不过两次面,关系便好像是已经非常亲近了。
尤其是在李曦这边的感觉,似乎在长安城里与自己交厚的,除了李适之之外,紧接着也就是苏晋了。
因为是事先约好的,李曦到了之后,门上已经有苏府的管家在恭候,李曦把带来的一些蜀州方物当做礼品递过去,那管家笑着接了,然后便一边带着李曦往里头,一边命人进去通报。
然后就是苏晋亲自接出来。
这第三次见面,两个人几乎是无话不聊。
他是进士出身,今年已经四十有余,而李曦才只不过十八岁,但是举凡国政家事,两个人都能聊得很是投机,当然,两人都足够聪明,因此话题便始终都被控制在双方可以畅快交谈的范围内,一些过于敏感的东西,两人都心有灵犀并不去提。
不知不觉间,已经是红日西坠,虽然苏夫人带着儿媳妇亲自下厨收拾了一桌子的菜,但是两个人却压根儿就没动几筷子,反而是酒,不知不觉的就下去了四大斛。
苏晋以善酒而知名,李曦也是好酒量,但是喝到后来,两个人却都有些醉意熏熏。
“当年我与你老师周邛同举进士第,他是我们那一科进士之中年岁最小的,甚至他还是我大唐开科取士以来最年轻的进士,因此,自那时起,‘大唐第一少进士’就随他至今,这年龄,无人能破。”
酒酣耳热之际,苏晋竟是突然提起周邛来,倒叫李曦吃了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