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九章,引导 “李大人。”

李问顿时有点哭笑不得,说道,“你别这样。我只是不在户部而已,还是在京城,新的商业部的衙署也在这长春街上,你要有空随时都可以过去我那边串个门,我随时都欢迎你的。”

“不过有件事,不知道你想不想。”他现在不是正缺人吗?那为什么不可以从户部这里挖几个过去?他手下的人都是他花了这么多时间去培养的,不如就直接带走?

到时候跟太子殿下打个招呼就行了?太子殿下那里肯定不会拦着他的!

“若衡啊,你是不是舍不得我啊?”李问一脸笑眯眯的问道。

“……”杜若衡,没见我都要哭了,你还笑的这么开心是为毛?!

“是这样的。”李问想了想,斟酌了一下要挖人墙角的词汇怎么说才比较斯文一点,说道,“商业部虽不是在户部下面的部门,不过商业部所做的事情,也是会和钱财有关的。

若衡,你跟在我身边做事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知道你肯定是舍不得你大人我的……所以,若是你想要跟着我一块走的话,我可以去与太子殿下说一说,殿下那里应该不会拦着你。”

他到户部来的这一天,杜若衡就被分配来跟他做事了。

在一起共事这么久,李问用惯了杜若衡,相处下来,他知道杜若衡是一个没什么心眼的人,要说来心思还有点简单,但是却是一个真正做实事的人,不虚假,心思还有点直,所以当初才会被人踢到他身边来做事。

别的人可能是一些人安插到他身边来的,不过杜若衡纯粹是因为得罪了人,被人踢到他身边来的。

他这人有点护短,见不得自己的人被别人欺负,他就担心他以后离开户部了,留着杜若衡在户部这里会被人欺负,所以不如就一起带走好了?当然,这个还要问问别人愿不愿意,不能不顾别人的意愿了,毕竟对许多人来说,六部才是权力中枢机构,许多人都想进入六部里面做事。

而相对来说,商业部只是一个新机构,还是在六部之外的一个部门,职权不确定,职位不确定,人员……目前只有他一个光棍司令,拉了两个好朋友入伙,能多拉几个过来就更好不过了。

想想就有点凄凉

“大人,可以吗?”杜若衡一听,哀怨的表情顿时就没了,问道,“大人,我可以跟着你一块过去吗?”

“当然可以,你愿意的话。”李问微微一笑。

“愿意,我愿意。”杜若衡忙的点头,能够跟着大人一起走,他当然是愿意的!他还以为大人要抛弃他,留他一个人在户部这里,害他伤心了这么久!……“那好,回头你提交一个申请,我这边会帮你处理。”不过想了想,李问说道,“不知道是谁接替我的职位,可能到时候还需要你在这里留一段时间,把我交代给你的事情交给下一个到来的人后,你再到商业部去找我。”

“好”只要不是抛弃他,杜若衡觉得留在户部短短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不是不可以接受。

两个人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后面李问还向两个人抛出了橄榄枝,想要从户部这里多拐两个人一起走,当然,得是他看得上的才行。

回头知道被挖墙角的太子殿下,“……”

而报社那里,自从他们李大人走了之后,所有的人都进入到了一种疯狂的忙碌状态,一个个都肌在桌子上奋笔直书。

直到深夜,屋里的灯火都还亮着,里面的人一个都没去睡。

定版后的报纸送过去书店交给负责的人,夜里小睡了一会的师傅们和伙计们都起了身,全部都已经在这里等着了,而后送来的报纸经过排版、印刷。在天明之前,一张张还热乎的报纸新鲜出炉了……

第一百七二章,发布消息

一早京城的城门打开,城门外已经是排起长龙等着进城的队伍。

一些普通的老百姓手中提着篮子,或是挑着担子,少有的百姓赶着驴子牛车,车上放着进城卖的货物,这些人大多是住在附近村落的村民,他们日出进城,在曰落城门关闭之前出城回家。

商队从其他的地方押运货物到进城来卖,赶在城门一开就排队进城。

后边还有坐在马车里面,怀抱孩童的妇人,前面那是赶着的车夫,外面的人还能听到里面孩童在哭的声音,等等。在这个时候,进城的人比出城的人多,城门外有摆着小摊子卖东西的小贩,一早这外面就热热闹闹的了。

“都排好队,排好队……”

“要进城的都排好队了!”

守城的士兵腰上别着大刀,让后面等着进城的人排好队。百姓们不敢与官吏起矛盾,后面的人都按照顺序排好队,等着交钱进城去。

提着东西去卖的村民和押运货物进城去卖的商人都要交纳厘金才能进城,厘金的多少按照货物的多少而定,数量不定。村民们提的货物比较少,给几个铜板就能进城去了,像是商队押运的货物比较多的,则是要交多一些的钱了。

押运货物的商队为了顺利进城,都是宁愿多花几个钱顺利的进城,不想在城门口这里耽误太多的时间,厘金都是给的干脆。

拿了银子,守城的将士看过货物没有问题之后就给予放行,“进去吧。”

“下一个。”

“快快快,进城进城。”

“都小心点,别把东西碰坏了。”

日出东升,京城又开始了热闹一天的开始。

“卖报,卖报咯——”

“好消息,好消息——”

“好消息,好消息,商业部正式成立——”

卖报的小童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报纸一边喊,如今《人民日报》已经成了京城的读书人和百姓们每日必看的报纸。

商业部?什么商业部,怎么他们都没有听过?

一听卖报的小童喊的话,大家就知道京城这边出了新情况。

“来一张报纸。”

“好咯……大老爷您要的报纸。”

这个时候酒楼茶馆里坐满了喝茶的人,见到小童在喊卖报,喊了人过来,大家见状,都纷纷的掏几个铜板要上一张报纸。卖报的小童一手给人报纸,一手接过钱放到兜里面,然后快速的把报纸递给下一个要买报纸的人,一盖茶的时间就卖出了十几张的报纸。

这些卖报的小童大多是城里原先的小乞丐们,他们如今找到了一个正当的职业,就是当报童,卖报纸。他们一人每卖出三张报纸就能额外赚到一个铜板,所以等于是他们卖出三+张报纸就能赚到+个铜板,多卖多得。

书店的掌柜限定了他们一人一天只能领取一百张报纸去卖,全部的报纸卖完就能赚到三+个铜板了,若是卖不完还回去给书店,张掌柜也不扣取他们的钱,还是会按照他们正式卖出去多少报纸,给与他们一日的酬劳。

不过若是有那个本事,能够卖出去更多的报纸,也可以去与张掌柜另外商谈。

像今日这种朝廷有大消息出来,一般的报纸都会特别的好卖。

不过若是遇上阴雨天的时候,外面没什么人,报纸就不会那么的好卖了。不过大多的时候,他们一天拿个几+张报纸,一天下来也能卖完,能够赚到几个铜板,愿意吃苦的小乞丐都跑去当报童,卖起报纸。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每日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卖一天报纸,解决一日三餐的温饱没问题,但是再多的钱,也不会有。一些好吃懒做的乞丐,是不愿意干这么辛苦的活计,想着每日拿着一个破碗在街上到处乞讨就有钱了,何必要干这种辛苦的活?

自然,这个世界上有懒人,自然也有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

这个建议当初还是李问给书店的张掌柜的,之所以是想用这些小乞丐们,一来是想给这些小乞丐们一份活干,让他们能够一份工作,一份收入;二来是这些小乞丐们不会嫌弃工钱太低,能赚多少是他们的本事。若是遇到好的孩子,他还让掌柜

那里可以雇佣下来当长期的人工用。

李问自己并不知道,他这个建议,在无形之中帮住了不少无家可归的孩子有一口饭吃,在上一个寒冬里不至于挨饿,平安的活过了一个冬天。

如今留下来卖报纸的,已经有一批固定的小童了。

一看有大消息出来,张掌柜知道今日的报纸必定会卖的好,就让后院的师傅们多刊印一些报纸出来。

他们的报纸如今已是家户喻晓,现在京城里的一些府上、每月都有固定的订阅他们的报纸,张掌柜会安排人每日到一些府上去送报纸,还有就是卖报的小童那里占去了大份,剩余的一点就留在店里面卖,每日都会有书生们到店里来买报纸看。

如今他们的书店在京城是出了名的,整个京城就只有他们店里独家出的《翰林学士系列文集》,这一系列的文集卖的很好,不少来店里的读书人都会买上一本,手上不缺钱的读书人会一手就买好几套,自己留一套,买几套送人。

还有至今还在连载的漫画《画三国》,这部书是他们店里的镇店之宝。《画三国》如今出了三部,已经有了一大批的书迷和忠实的读者。

但是说到这部书,张掌柜是痛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有这么多人喜欢这部书,痛是因为他们东家太忙,没有空画漫画,所以就断在了第三部这里,几乎每日都有书迷来问后续何时才能出,还问这部书的作者是何人。

这个他当然是不能透露了,不过这个后续何时才能出,他也想去问问啊。

当然,作为一个好掌柜,知道东家在忙正事,怎么可以拿这种不是那么重要的小事去打扰东家呢!所以这个催稿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哪怕心里再想去催稿,张掌柜都想忍着不能去。

不过因为他们书店现在卖报纸,师傅们每日都是从半夜就开始起床忙到天亮。若是当日的报纸太好卖,师傅和伙计们用过朝食之后,还要继续忙上半日才能去歇息。店里的一些书好卖的,差不多卖完了就要刊印一批,后面的人手不够,张掌柜请示了白管事后,又多请了几个人手回来。

但是即便是如此,负责刊印报纸书籍的师傅们还是每日都很忙。

不过忙也是有回报的,就是店里赚了钱,每个人的工钱都有所上涨了,就连他这个掌柜的月钱都比以前涨了一番。

京城这里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有京城本地的商贾,也有许多从外地儿来的商人,他们大多是从别的地方到京城来做买卖。这个时候大家正三五相邀,在茶楼里面喝茶,商谈生意上的一些事情。

今曰的《日报》第一版的开头,就用大大的字体写了商业部正式成立,特以告示。右下方盖了一个印章,商业部是得到皇上的批准,正式成立的一个部门。听到关于商业部,商人们都更为关心这个消息,不少的商人手中都拿着一张报纸在看,“商业部?”

“商业部正式成立?”

看这几个字,商业部那就是和他们这些商人们有关的一个部门,这对他们商人来说,可是一个重大的消息啊。

这个部门有什么用?是用来做什么的……

在看了报纸之后,这些商人们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上面还有皇上盖的御印,应该做不了假。”看过报纸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大家第一次在这上面看到这个印章都还有点不敢置信,见过一次这个印章的人,应该都会认识。

报纸上面还郑重的介绍了,商业部,是一个独立于六部之外的新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商业发展,这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李问李六元。

“老哥,你们看这上面还写了负责的人是李问李大人。”

“哎,还真的是了。”

“这李问,李大人啊……如果负责的人是李大人的话,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了啊。”这些商人都有一定的消息渠道来源,他们都知道如今李问李六元正得皇上的信任和重用,是皇上眼前的红人,干了好几件的大事。

别人是生儿子,他们也是生的儿子,看看人家李六元,再比比自家的没出息的儿子。不比不知道,一比是恨不得把自家那没出息的儿子塞回去娘胎里重新生一遍,看生出来的儿子能不能有人家李六元一半的出息。

整个京城的百姓们对李问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最开始大家认识百姓,是这个+六岁的少年一举考得了状元郎,成为大成最年轻的状元,并且也是大成开国至今唯

一的一个六元郎。后是李问李六元奉旨到襄州去赈灾,一举拿下襄州的所有贪官,把人抓回了京城;再是李问李六元扳倒了户部尚书朱广权,拿下了户部贪污受贿的一串官员,等等。

李六元每做的一件事,都是让百姓们拍手叫好。

不同于朝中的官员把李问当成鬼见愁,民间的百姓们对李六元的拥戴是相当的高的。在百姓们的心中,李六元俨然就是文曲星下凡,还是活着的青天大老爷,公正廉洁,就是一个活着的青天大老爷。

现在,李六元奉皇上旨意要成立商业部?

这些商人们知道商业部的负责人是李问李六元的时候,不少人的心里都是抱着好的预感,“这是要有大事要发生了啊!”

“我也有这种预感。”

今曰的报纸除了报道商业部正式成立,后面几版还有写了各种关于商业和商人的文章,有几篇的标题是《商业的作用与影响》、《商业的预测与未来》、《论士农工商,商人末》、《商人之冤》等等。

不同于以往世人对商业和商人的贬低,这上面的几篇文章都是正面的介绍商业的发展与影响,为商人正名,说的是几千年来商人背负的骂名实在是太冤了。

“这几篇文章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对,对,就是这么说,我们实在是太冤枉了。”

这些商人们看到这几篇文章,差点都要流下感动的眼泪了,他们不就是做了几个小买卖,怎么就罪不可赦!一提到商人就是“奸商”“薄情寡义”等等这些骂名,他们做生意诚实买卖。

骗人的买卖都是做不长久的,他们做生意的人最讲的就是“实诚”、“信义”

“这里面一篇文章写的好,要是没有我们这些商人,南边的货物怎么运到北边来了?北边的货物又怎么运到南边去了?”瞧瞧,这要少了他们这些商人,能行吗?

这些商人们被世人骂了几千年,还是第一次被人夸赞的。

一群商人看着报纸上这些赞美他们的文章,都跟捡了金子一样的开心,可能捡了金子都不一定让他们这么高兴了。

这几篇文章一出,自然是有人赞同,但是也有人不赞同的了,由此读书人之间引发了一股骂战。

毕竟自古以来,商人都是背负着各种各样的骂名,一些清高的读书之人都不与商贾之人为伍,认为商人满身铜臭,不配与他们这些读书之人站在一起。所以这几篇文章一出,京城里的读书人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持赞同的意见,一派是保持从前的意见,认为商人多狡诈、重利轻义,总之就是觉得商人不是什么好人。

一方说商人重利轻义;一方说商人诚实讲义气,是最实诚的人。

一方说商人满身铜臭、世俗;一方指着对方骂:你不吃五谷杂粮,你不用穿衣吃饭骂?有本事你不用吃五谷杂粮,不用穿衣吃饭,吃进去的食物不过轮回之道,不然你凭什么说别人世俗了!……

京城里的读书之人两边是骂的热火朝天,唾沬横飞,谁都不不服谁了,你说你有理,我说我的对,双方各持意见,都有自己的观点。

第一百七三章,万事开头难

以京城为中心,消息往四面八方而去。

外地的商人们很快的就看到了这一份报纸,知道朝廷成立了一个新立的商业部门。商业部门,一看就是管理他们商贾之事的部门,并且这个商业部门独立于六部之外,是由皇上批准,李六元负责。

各地商会的商人们齐聚一堂,都纷纷在猜测朝廷是不是将会有什么大动作,还是和他们商人有关的。

如果以前还有人因为李六元的年纪小、而看小了他的,那么经过了户部的那一粧案子,现在众人提到李六元,不会再敢因为他的年纪小就看小他了。有前车之鉴在那里,凡是小看李六元的,最后无一例外都跌了一个大跟斗。

所以不能看李六元的年纪小,就认为李六元没本事了,他们在李六元的这个年纪还远远的不如别人呢,凭什么就瞧不起人家了!人李六元入朝为官才没两年,升官都升了两回了,如今还是皇上面前的红人,他们这些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皇上一面呢。

人比人气死人,还是别比了!

商会的桌子上放着好几张的报纸,都是从京城来的报纸,在座的各位都已经看过了。

不过从报纸上的文章来看,商会里面的一个大老板大胆的分析道,“你们看这报纸上面谈到了商业的发展,还有好处……还有这里面,讲到我们商人,并非是一味的批判我们商人不好……”

如果他猜测的没错的话,朝堂这是要重视商业这一块,和重视他们这些商人了

i

以前读书人一提到他们商人就是骂他们为商奸诈、背信弃义,哪里会有读书人写文章赞他们做生意讲诚信,为商讲信义的,这里面一大段一大段的文章,对他们商人都是溢美之词。

他们商人这里面肯定有人为商奸诈,不讲诚信的,就是那么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好粥,那么几个行商手段不好的人败坏了他们全部商人的名气!

那一位大佬猜测道,“这对我们商人来说,没准会是好事。”

在座的其他人纷纷的点头附和道,“若是如此,那就最好不过了。”

“咱们先派人到京城去了解消息,时刻关注京城那边来的消息,有什么事情我们也好第一时间做出应对。”他们现在只是看到了商业部成立的消息,后面还不确定李大人是要做什么。

不过从李大人过往所做的事情,他们还是相信李大人的为人和品行,觉得李大人和从前他们所认识的那些官员并不一样。

“在京城有认识人的,写信过去问问。”

他们商人的门路广,获取消息的来源也多,肯定是有人在京城那里认识了人的,有人点头应道,“我这就回去给京城那边写封信问一问。”

“是是,我这回去也写信去问问。”

这边商人们开完了会后,在京城里认识人的,回去都写了信,派人快马加鞭送上示城去。

一时间各地的商人都忙活了起来。

商业部的办公衙署批了下来了,今日李问跟着人过来看看地方。

如今商业部成立的消息已经发出去了,但是他们现在连一个正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他现在是要赶紧的把办公的地方整理出来,还有尽快的把人员落实到位,才能继续开展下面接工作上的事情。他们现在只是有了一个名头,还什么都没有

京城这里的各大官府衙署都在长春街这一边,六部的衙署都在一条街上。他们商业部的办公衙署与六部的衙署隔了两条街,转个弯,就在第三街的街尾处。

“李大人,就是这里了。”

此时他们站在一座大门看起来破破烂烂的院子门前,门口连一个牌子都没有。原本挺好的心情,在看到这座院子大门的时候,李问的脸色就沉了下来。他在这边上班这么久,还是第一次到这边来,所以他还真不知道长春街这里还有这么破败的院子,还真辛苦这些人要专门给他找这么一个地方出来了!

这一看就知道是某些人故意给他使绊子的了。

深吸了一口气,李问在心里默念:我不气!他要气就输了!

不能生气,不能生气……

“走,我们进去看看。”李问示意人前去开门。

在计划搞这个商业部的时候,李问就想过他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了。最难的一步都已经迈出去了,后面的这些还怕什么了,反正这些人就是给他使绊子,也阻止不了什么了。

“是,大人。”领他过来的小吏去打开了院子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