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食肆遇学生 二更合一,256w营养液……

在秦国,官员下班后都只能匆匆回家,不敢在外面宴请。秦国的食肆,也只能按照规定吃饭,享受是不可能的。

朱襄常在心里感叹,秦国的食肆就像是食堂,还是只提供份饭的那种。

吴郡就颇有商业气息了,大街小巷穿金戴银比拼财力,行事奢华者比比皆是。

李牧不喜欢浮奢之气,但他需要收税,收很多税。所以他对这些炫富之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着的那只眼睛将人记下来,好在税费上多收一笔。

朱襄对李牧的做法心中一叹。

古来商人若不找靠山,都是会被官吏敲诈剥削。他们就是官吏和朝廷的钱袋子。所以官商才会勾结。

吕不韦急着想“奇货可居”便是如此。

待秦国的学院取士成为定制,这些商人才是“寒门士子”的主要人选。

他们现在没有地位,但很有钱。当读书可以做官的时候,他们可以供给多个脱产读书的家族子弟入朝为官,便从商蜕变成官了。

其实学院取士和真正的庶人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即便朱襄咬牙自己在吴郡筹办免费学院,他们也不可能将家中的劳动力送来脱产读书。

朱襄想起前世,他帮忙脱贫干部满大山地寻找被家长藏起来的初中辍学孩子的经历,便熄灭了自己一腔不合实际的热血。

能让原本不能做官的“寒门”做官,让封闭的官僚系统注入活水,让不同的阶层发生碰撞以免被一手遮天,这便是有进步了。朱襄知足。

喝着醪糟水,朱襄听着周围商人说起送自己子嗣入吴郡学府读书的事,脸上有了真切的欣慰笑容。

看见朱襄脸上的笑容,李牧自当南秦主帅后越来越严肃的面容上,也浮现出了笑容,依稀有了曾在邯郸时的几分模样。

“要不要去学府走走?”李牧微笑着问道。

朱襄道:“吃完之后赶紧给政儿带吃食。学府之事,明日说也行。”

李牧慢悠悠道:“我的意思是以后去学府走走,可没说今日明日,你别这么着急。”

朱襄沉默了一会儿,语气复杂道:“李牧,你学坏了,你以前不会这样。”

李牧大笑。

食肆的饭菜滋味不比朱襄自己所做,因为朱襄手头的各色调味香料更多。

不过出门吃就是吃个新鲜,没必要和自己比。何况他在家的时候也不爱做太麻烦太精致的菜,而食肆这样的菜只要给得起钱,就可以随便吃。

李牧请客,朱襄便指着最贵的菜点,好好地过了一把宰土豪的瘾。

待饭菜吃了八分饱,朱襄带了一只荷叶包的食肆特色腌鱼,去抚慰政儿受伤的小心灵。

雪姬不爱吃外面的饭菜。朱襄便与李牧去了一家卖丝绸的店铺,去给雪姬买些好丝绸。

朱襄虽然没有特意供奉工匠,但几代秦王一直不断给朱襄赏赐家中能用的工匠。他家打造首饰的工匠都是宫中御用工匠的弟子,看不上外面的东西。只有当地的丝绸,能让雪姬喜欢几分。

朱襄挑选丝绸的时候,又遇上了吃饭的时候坐在他隔壁的富商。

用墨汁染发太麻烦,朱襄出门总爱戴各种“蛮夷特色”帽子,再用碳粉画画眉毛,掩盖住自己的白眉。

吴郡来往蛮夷众多,各种稀奇古怪的人都有,他这种装扮不会引起别人注意。只是一些瞧不起蛮夷的人,会故意与他作对。

哪个时代哪个地方都有这样麻烦的人。

朱襄买丝绸的时候便遇上了,被一大概是士子的人挑剔,说让他把选好的丝绸让出来,蛮夷就该让着中原人士。

朱襄都在想是亮出李牧的身份打脸,还是直接把自己的帽子扯下,潇洒地一甩头发打脸的时候,与他隔着屏风在一处吃饭的商人站出来,替他辩驳这位中原人士。

李牧全程抱着手臂,腰间门的长刀都没有摸一下。

用习惯刀之后,李牧的装扮也越发不像中原士人,不佩剑,改佩刀了。

“他们在说什么?我听不太懂。”朱襄抓耳挠腮。

因为他的记忆力很好,所以语言天赋极强,通晓六国语言。但这两人说着说着就带着浓厚的口音,实在是听不明白。

李牧道:“你听不明白,我怎么会听得明白?”

朱襄叹气。

李牧看了明明是这场闹剧中的主角,却把自己当观众准备看乐子的朱襄,心里也叹了口气,去找到店铺掌柜。

“若店中有纠纷,不能自己解决,就请市吏来决断。”李牧道,“钱我来付。”

掌柜听后立刻同意,插入战局,让两位客人别吵了,他马上去请市吏来决断。

那中原士人一听请市吏,立刻脸色大变,骂骂咧咧走了。

商人叉腰,一副大获全胜的模样。

朱襄凑上去:“你和他吵什么?”

商人的腔调中没了口音,用标准的雅言道:“和他争论《诗》。他既然自称精通《诗》《书》的中原人,我便和他以《诗》比试。”

说完,他对朱襄一拜:“学生浮丘,拜见夫子。”

朱襄:“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