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船迟打头风 二更合一,霸王票加更。……

嬴小政看着自己君父与南楚国宿老拉家常,给他们许诺会在南楚国多建学院学府,让他们的孩子也能进入学宫学习。

这里已经不是南楚国,而是秦国的新郡;他们不是南楚人,都是秦人。

秦人有的包括能通过读书和举荐做官的权利,他们全都有。

嬴小政想起梦境中的自己也曾经通过巡游天下,试图让天下稳定。

在巡游天下的时候,他也给了众人利益,让六国的官吏除了郡守和县令这等一把手的官,其他官吏都能就地留任。

他还为了让六国士人归心,没有动他们的田地,为此还延缓了秦国将士的战功田地发放。

但他收效甚微。

为何?

他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君父与梦境中的自己所做的事的差别,最后得出结论。

梦境中的自己给六国士人的利益,是他们本来就握在手中的利益,所以没有人感激他。

但君父给南楚国士人利益之前,自己先取消了南楚国士人大部分利益,然后君父再来安抚他们。

这就像是驯养马匹一样,先要用鞭子抽服气了,才能给它吃东西,与它培养感情。

放牧人和放牧牲畜没区别。

替天牧民,是谓天子。

秦王子楚安了南楚国士人的心后,也告诉他们用千石粟可以购买爵位,但没有给他们学宫推荐名额。

他告诉了南楚国士人,自己给了南秦三郡学宫推荐名额。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年的秦律和秦话,进入学宫后能够跟得上其他学子的课程。

秦王子楚承诺,再等两年,他也会给南楚国额外增加“恩荫名额”,让他们能送更多的人去咸阳学宫上学,与秦人竞争官吏。

南楚国士人被秦王子楚的承诺感动得热泪盈眶,私下里纷纷感叹秦王真的有他们当做秦人看待。

嬴小政想起梦境中的自己似乎也卖过爵位,但效果也并不好。

这差异又在哪里?

他思索之后又得出结论。

他只是在咸阳宫发布诏令,没有像君父这样来到每一处地方,面对面地与豪强“做交易”,也没有差别化对待各地士人。

黔中郡、南郡和吴郡能用粮食购买额外的学宫入学名额,其他地方没有,这就不是秦王求着他们施舍粮食,而是秦王给他们的恩惠。

所以君父既得到了粮食,又收获了民心,还因为是面对面地交易,没有让地方官吏将“捐粟”摊牌在庶民身上,精准地损有余而补不足。

他看着越发消瘦的君父,心情十分复杂。

如果梦境中的君父没有英年早逝,能多教导自己几年,自己是不是处理政务的手段就会更成熟一些?

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但有人扶一把,肯定比全靠自己跌跌撞撞摸索前行的方向轻松。

嬴小政闭上眼,良久之后,他睁开眼,心情归于平静。

秦王子楚回到咸阳的时候,已经是冬季。

一整年的奔波迅速消耗了他的精力。还好今年是个暖冬,所以他肺上的毛病没有加剧,所以没有病得起不了身,还能继续处理公务。

他这次回来,朱襄跟着一起回来了。

淮水以南的水热条件毕竟比淮水以北好。朱襄将江淮平原的农业底子打下之后,就将所有事都交给嬴小政,自己回到秦国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朱襄的身体比秦王子楚好许多,咳了一阵子就痊愈了。

他在春耕之前巡视了一遍秦国腹地的田地,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

他还来到了九原、云中、雁门三郡,指导三郡尽可能地种植抗旱的作物,比如土豆和大菽,让他们提高粮食自给率。

朱襄巡视田地的作用比其他人巡视田地大许多。

田里的事,只有亲眼见到了才能做出具体的应对。朱襄脑海中的农业知识远超旁人,领先两千年,每到一处地方,都能给当地提出改良的意见。

朱襄在秦国的名望如日中天,连他待了许多年的南楚三郡都比不过。

南楚三郡习惯了朱襄的指导,所以有一种因为离得太近,反而习以为常的感觉。

朱襄离开秦国腹地许多年,他在秦国的事迹都变成了传说。特别是荒年,农人都盼着长平君来拯救他们。

现在长平君来了,几乎是长平君说什么,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照做。

他们甚至恨不得长平君的指导精确到挖多深的地,浇几瓢水,放几颗种子。

朱襄能理解他们的焦急,但也不断告诉他们人力有尽时,不要对他报以太大希望。他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有农人询问朱襄,能不能和老天沟通一下,让老天别再降灾了。

朱襄只能苦笑,用荀子那句话回答他们。

天行有常,不以人心改变。

一位明君所能带来的,只是在灾年带领农人尽可能地减少灾祸,就像是如今秦王所做的那样。

有很多农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朱襄没有继续说服他们。

说服有什么用?能让灾年过去吗?

不能。

连续两三年的时间,气候越来越异常,生活越来越困难。谁的心里都惶恐不安,谁的心里都满怀怨气。

他不怪农人的愚昧,不怪农人私底下可能存在的对他的怨言。

他所做的也只是,听天命,尽人事。

当朱襄来到了雁门郡,得到了雁门郡军民夹道欢迎。

朱襄从未来过雁门郡,但他已经是雁门郡名声最高的人之一。

从李牧到信陵君,都在不遗余力地宣扬朱襄的名声。雁门郡众人对长平君朱襄公,真可谓是“久仰”。

雁门郡与赵国接壤,郡内有许多赵人,所以对赵国国内形势较为了解。

他们发现赵国到处在闹饥荒,自己的田地情况不如赵国腹地,但居然在秦国的帮助下没有太大的饥荒出现,心里都庆幸自己投秦了。

若自己还在赵国,赵国腹地都饥荒了,那运来的粮食肯定会减少许多。雁门郡还要支援更为艰难的云中郡和九原郡,到时候别说庶人和兵卒,将领可能都要饿肚子。

边疆就是这么苦。

朱襄来到雁门郡之后,先帮忙调整了种植结构,然后告诉他们,现在中原地带普遍变暖,那么草原一定会多雨,水草会变得更加丰茂。

比起困守城中,三郡不如主动出击寻找水草丰茂处,抢夺北胡的牛羊,然后自己放牧。

雁门、云中和九原三郡确实田地质量不行,但用作牧场,肯定比更北边的牧场质量更好。

种粮不够就放牧。草原上的城池,是真的可以粮食不够改成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