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扁鹊去又返 一章半合一。

秦军集结,强行驱逐泄洪地的秦人离开。

虽然秦王政承诺会给补偿,但谁愿意看着即将丰收的农田被淹没?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片汪泽?谁愿意背井离乡从头打拼?

没有人愿意。

秦王政自继位起,国内第一次出现民乱。

他下令严惩领头者,从犯只要及时投降,就不会重罚。

当许多流民成为了刑徒,秦王政泄洪就更加容易,不会束手束脚了。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研究学家都猜测,此次秦王政行事粗糙,恐怕是故意为之。

朱襄也想到了这个可能,但他没有询问。

为王者,就像是为将者一样。你不能问将领为什么要派诱饵送死,所以你也不能问秦王为何要激起民乱。

何况,泄洪一事是自己提议的,流域图是自己奉上的。

朱襄日夜巡视堤坝,坚守在渭水和黄河交接的地方,以防黄河水冲破堤坝,危及渭水。

若渭水与黄河交接处的堤坝被洪水冲破,可能就危及渭水流域,到时候秦国受灾范围更广。

秦王政没有在堤坝上巡视。他在暴雨殃及的其他关东平原产粮地巡视,督促秦人赶紧趁着短暂的晴天收割,并严惩囤积居奇者。

秦王政所到之处,都有人头滚滚落地。

连续两月的洪水,让黄河变成了一条到处肆虐的孽龙。

三晋之地都在黄河流域,刚被秦国打下就遭遇了洪水。于是秦国有违天和,被上天惩罚的言论甚嚣尘上。许多三晋旧贵蠢蠢欲动,试图借机反叛秦朝。

张良此刻来到了秦王政的身边。

两人商议了一整日后,张良领着秦王政的诏令离开。

新的传言出现在三晋之地。

你们还记得蝗灾吗?秦国抵御蝗灾,那群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就说秦国遭受了天谴。这难道是其他国家没有蝗灾?

黄河洪水每隔几年都会出现,秦国积极治理洪水,被说成秦国遭遇天谴。难道放任洪水的三晋,是在感谢上天赐予了他们洪灾,所以不肯救灾?

张良还四处散播谣言,说六国旧贵为了复国不顾民众死活,试图掘开堤坝,淹没更多的良田。

他还在各处堤坝都派出了死士冒充六国旧贵的仆人,做出破坏堤坝,然后派兵抓获他们。

在这期间,也有真的愚蠢的六国旧贵浑水摸鱼,派出人在堤坝上搞破坏。

早有准备的张良,立刻将其擒获,并将自己的行为都扣在了这些蠢人的头上。

张良四处煽风点火。在洪水快撑不住,需要再次泄洪的时候,将火星全部引爆,让灾民冲击当地囤积居奇,或者暗地里积聚势力,准备反叛的六国旧贵庄园。

愤怒的灾民杀死了这些人,抢夺了他们的粮食。

秦军立刻来平叛和安抚灾民,处理了一些领头的人,然后将六国旧贵保留的庄园整修一番,变成灾民的安置点。

于是灾民中的激进者被杀,暗地里想要借机生事的六国旧贵被杀。粮食得到了补充,灾民的愤怒得到了宣泄。

秦王政治理洪灾的工作立刻变得顺利了许多。

张良做完一切之后回到秦王政身边,正式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吏。

这些事朱襄都不知道。

但看到事情发展,他隐隐感觉到了这其中一定有他人插手和推动。

他没有写信询问,只是继续默默在堤坝上巡视,尽可能地保住更多堤坝。

在九月底,降雨减少,洪峰终于过去,水位开始回退。

朱襄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泄洪地,与回来重建家乡的庶民和秦王派来的刑徒、秦军一起清理污泥,抢救可能还有救的埋在地底的粮食,补种救荒作物。

秦王的救荒粮食也运到。

在朱襄带动下,官府又有救济,灾民的情绪较为稳定,终于扛过了这次洪水肆虐。

但大灾之后还有大疫,绝收和饥饿不是洪灾的全部。

朱襄写信给在南秦的扁鹊请求帮助,希望他派来弟子帮忙。

虽然关中和关东之地也不缺行医者,但扁鹊在南秦研究血吸虫时,对水灾后的其他疫情疾病研究也很透彻,黄河水灾后的防疫是他最擅长的地方。

朱襄在黄河即将发生洪灾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写信去请扁鹊派弟子过来。

在朱襄已经用自己微薄的防疫知识控制疫情的时候,扁鹊的弟子姗姗来迟。

同时,他好感度列表中扁鹊的头像也灰掉了。

看见扁鹊的弟子外披粗麻衣的模样,朱襄什么都没说,只将他们的工作安排了下去。

“朱襄公,老师在吴郡留下了许多书籍,希望能献给朱襄公。”

新的扁鹊道。

朱襄点头:“疫情结束,我就会回吴郡,为……为你老师送行。”

朱襄甚至不知道那位老者的真名,只知道姓氏。

连好感度列表也没有老者的真名,只有“扁鹊”二字。

朱襄好感度列表的“扁鹊”二字暗掉,又有新的“扁鹊”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