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君子伪善心 三更合一,霸王票加更。……

“寡人让政儿多学点。”秦王柱看到左右丞相质疑的眼神,狡辩道,“政儿已经不小了,该学着学习国政了。”

荀子阴阳怪气道:“君上英明。如果外人知道了这件事,就不会再提太子权势过大,恐怕会认为公子政才是那个权势过大的人。”

秦王柱乐呵呵道:“让他们说。政儿不惧,大父会护好你。”

嬴小政道:“政儿知道,荀翁就是羡慕我!”

荀子的眼神一冷。

嬴小政立刻躲到朱襄身后。

除了舅母揍人很疼,荀子的戒尺也挺疼。

“为君父主持葬礼的事,荀卿你多教教朱襄。若是朱襄为礼官,君父可能会更高兴。”秦王柱赶紧说正事,以免荀子当着他的面揍他的宝贝孙儿,“这次葬礼,荀卿费心了。”

荀子恭敬道:“分内之事,算不上费心。”

秦王柱道:“咸阳学宫那些反对的学者们,荀子不用多操心。寡人决定让他们去修书。”

“修书?”荀子先是一愣,然后视线撇向朱襄。

朱襄立刻条件反射道:“和我无关!不是我出的主意!”

蔡泽无奈:“朱襄,你这种反应就坐实了是你为君上献策。”

朱襄:“……”

他干咳一声,道:“好吧,是我。编书之事已经拖了这么久,现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已经得到了改良,成本降低了不少,或许该执行了。再者秦国也该为统一后培养更多的士人做准备,不编书,怎么集思广益,为士人制定一套考官的教材?”

朱襄看着荀子,认真道:“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百家都将为秦国所用,不拘泥一家之言。但不拘泥一家之言,并不是思想混乱。土地统一后,思想也要统一。所以编写一套‘秦学’至关重要。”

荀子露出了冰冷的微笑:“让不听话的人埋头编书,别再吵闹,也很重要,对吗?朱襄?”

朱襄眼神飘忽不定:“我可没这么说。”

荀子深呼吸了一下,道:“编书是一件大事。战乱之后,不知道多少珍贵典籍会在战火中逸散。即便单纯为子孙后代保存这些珍贵典籍,也应该编书。只是君上,你对六国史书态度如何?”

秦王柱沉思良久,荀子等待了良久。

嬴小政抬头看着自己的大父。

大父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他会毁掉六国史书,只留下秦国史书吗?

“留下备份,但重新编写周史。”半晌之后,秦王柱道,“各国历史都记载了他国不知道的事,但又都为了自己国君避讳。周代已灭,如今是秦的时代。秦修周史,不需要再为周王和诸侯避讳。”

孔子曾经说过史官修史的一个原则,就是“为君者讳”,后世衍生出“春秋笔法”这个成语。

秦王柱的意思是,现在已经是秦的时代,周王和诸侯都不是“君者”,所以编写周史的人应该整合各国史书,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当然,秦王柱还有一层未说明的意思,就是只有秦王才是“君者”,所以这史书只需要避讳一些秦王的事就够了。

荀子听言,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他缓缓下拜,真心诚意向秦王柱叩首:“君上英明。”

秦王柱见到荀子如此敬重的一礼,有些不自在。

他赶紧将荀子扶起来,道:“寡人希望周史能成为后代秦王之鉴,所以关于秦国的得失,史官也应该记载。只要记载得当,即便是寡人做过的错事,也不惧被史书记录。以君父气魄,应该也是如此。”

荀子再次一拜:“尊君上命。”

嬴小政的小拳头在衣袖里握紧半晌,然后不甘心地缓缓展开。

梦境中另一个自己记忆中的世界,大父继位后守孝一年,改元仅三天便离世。

这短短的一年零三天执政,看不出大父是一个怎样的秦王。

但他眼前的大父,哪怕执政时间还未过一年孝期,嬴小政也敢肯定,大父一定是一个很英明伟大的秦王。

即便大父的英明伟大,和曾大父完全不一样。

这种自信和洒脱,是因为大父当了许多年太子,王位继承权很稳固,从太子到秦王的过渡也很安稳的缘故吗?

自己能学到这样的自信和洒脱吗?

“荀子,你可别心动,自己去修史了。”朱襄看见荀子如此激动,赶紧道。

荀子没好气道:“我暂时不会去,等我把秦礼修好再去。”

朱襄道:“荀子,你不当丞相了,朝堂怎么办!你忍心将朝堂拱手让给纵横家和法家吗!”

蔡泽:“咳咳。”

子楚扶额。

秦王柱和嬴小政祖孙俩都兴致勃勃看着朱襄耍宝。

朱襄道:“如果蔺贽出使回来,朝堂甚至会被老庄占据!那多可怕!”

荀子实在是忍无可忍,虽然没带戒尺,拳头一握就是一个爆锤:“闭嘴!你这么担心儒家,何不自己入朝堂!”

朱襄捂着脑袋:“不去,上朝要早起。”

秦王柱:“……”

他在自己怀里摸了摸,最后从腰间解下长剑递给荀子:“用这个剑鞘揍!”

蔡泽立刻将嬴小政拉到自己身后护着,免得荀子误伤嬴小政。

子楚揣起了袖子,默默看朱襄作死。

朱襄以一己之力,将荀子和秦王柱感人肺腑的“修史对答”搞得一团糟,挨了好几下荀子的剑鞘攻击。

荀子骂道:“你就不能正经一些!”

朱襄摸着被揍的地方道:“我很正经,我说的都是实话。”

子楚冷哼:“听闻你每日都睡到日上三竿,确实是实话。”

蔡泽叹气。无论时间怎么变幻,朱襄永远都这副模样,你不会长大了是吗?

秦王柱和嬴小政仍旧开心地看热闹,秦王柱还从桌子上抓了一把炒黄豆给嬴小政吃。

朱襄是故意逗荀子。

他知道以荀子的智慧,肯定能看出自己献策的险恶用心。荀子年纪大了,气在心里憋着会憋出问题,不如自己随便找个借口让荀子揍他几下,揍完荀子就不气了。

荀子虽然看出了自己的险恶用心,但以荀子的理智,不会因为这件事揍自己,他只能这样故意耍宝了。

虽然,朱襄说的确实是实话。

他坚持不上朝,除了不太习惯朝议的气氛,最大的原因是朝议实在是太累,起得早走得晚,比老黄牛还辛苦。

荀子揍完朱襄后,心中气消了不少。

他瞪了朱襄几眼,实在是拿朱襄没办法,把宝剑还给秦王柱后,哼哼了几声,不再为朱襄献策的事郁闷。

如果对朱襄不放宽心,他早就被朱襄气死。

见荀子和朱襄“和好”,秦王柱才笑眯眯让人设宴,几人一边吃一边讨论朝议的事,顺带提起出使的蔺贽。

蔺贽出使楚国,与楚王正式签下划江而治的条约。

秦国不会再主动越过长江进攻楚国,但楚国也不能再帮助其他五国对抗秦国。一旦楚国违约,秦将李牧将会重新在楚国南方燃起战火。

蔺贽此次出使,保底任务是把这个条约签下来,暂时稳住楚国,让秦国能将所有力量集中在三晋之地上。

蔡泽在上党高地经营了几年,再加上朱襄的种田技术指导,秦国消化吞并的三晋之地的速度十分迅速。

根据蔡泽的判断,秦国已经有实力继续蚕食魏国和韩国,甚至灭掉这两个国家。

不过秦王柱决定一个国家吞一点,暂时不动其国都。

哪怕魏国和韩国的土地仅留下国都那一郡一县,只要国未灭,六国就会继续各自为敌,不会联合起来。

等秦国灭掉魏国或者韩国国都,彻底将魏国和韩国除国的时候,就是秦国要一口气吞并天下的时候。

现在六国中只有楚国有粮有兵,还有勉强能看的国君和不算平庸的相国。主要楚国不动,其他五国在秦国彻底灭掉魏国或者韩国前,就无法再次联合起来。所以秦昭襄王在自己快要离世时,特意派蔺贽出访楚国。

他对蔺相如的儿子寄予厚望,希望蔺贽能在此次出访中,展现出蔺相如的风采。

除了秦昭襄王给蔺贽的“保底任务”之外,蔺贽还有更多的目标。

这些目标,他离开前没和任何人说,连朱襄都没告诉。

蔺贽当时笑道,目标只要自己知道就行了,不然没达成的话,那就太丢脸了。

“希望蔺贽能在君父下葬之前回来。”秦王柱叹气道,“君父十分喜爱蔺贽,他一定想要蔺贽能送他一程。”

秦王柱总是在谈着谈着正事,就忍不住说一句“君父十分喜爱”什么。

从人到物,从天气到景色,秦昭襄王的身影在秦王柱的心中挥之不去。

秦王柱处理文书时累得在案上趴着小憩时,也常常梦见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会一如既往地嫌弃他身体不好,处理这么点文书就累了,然后让他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