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页

在后世,提及杨家将,人们会立即联想到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等等英雄事迹,然而,这只是民间传说,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

当然,传说固然是杜撰虚构的,但也有些历史的影子在内,杨家与曹家、高家一样,也是有名有将门世家,在五代十国时就闻名于世,而将真正杨家发扬光大的就是在抗辽战役中立下赫赫威名的杨业、杨无敌。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二十岁入仕北汉,后归附北宋,宋太宗素知杨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之职,镇守雁门关,有一次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大将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军节节败退,生擒辽将无数,缴获很多兵甲战马,自此以后辽国军队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也便有了无敌之名。

按照演义的套路,杨业立下大功,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而这人就是大奸臣潘仁美,也就是北宋初期大将潘美的化身,潘美应该觉得很冤,其实人家对宋朝功劳确实超过了杨业,可谓是战功彪柄,哪里会嫉妒杨业啊,由此可知古代小说家其实和现在的也差不多,书里常有硬伤。

不过杨业确实是被出出卖死的,而那个小人很有可能是王洗,只不过当时潘美是主将,才顶了黑祸,杨业死后,也有儿子继承家业,其中又以杨延昭最为有名,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呕心沥血,英勇善战,澶渊定盟之后,杨延昭又因守边有功,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屡次获得升迁。

如今是仁宗时期,虽然说杨延昭已经逝世,而杨家三代人物之中又没有特别杰出的扛旗人物,可以说官运一代不如一代,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场众人可没谁敢小觑杨家,人家在军中经营多年,人脉关系盘根错节,且看在同是将门世家的份上,与其他显赫家族多多少少有些关系,本身又与西北折家世代联姻,相互扶持,固家势不显,而余威犹在。

况且说句难听的,军匪自古是一家,谁知道得罪人了,这些军汉会不会寻机携私报复回来,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可没人敢轻易得罪,所以众人也是在私底下过过嘴瘾,就算杨承平摆明了不识台举,他们也无可奈何。

就在这些百姓眼中奸商的幕后老板在愤愤不平时,州衙之中,一干官员也不平静,虽然对范仲淹有满肚子的意见,但也知道上尊下卑的道理,说话也十分的客气有礼。

“太守,下官觉得,您刚才的决定,是不是有些贸然了。”

“相公之令,下官也赞成,如今的情形,米粮涨价是必然的事情,相公固然是出于好意,但也不用操之过急,就像医治重病之人,应须一步一步来,断然不能下猛药,紧防过犹不及啊。”

这些是比较委婉的劝说,提醒,也有直接表示反对的。

“范公,恕下官直言,您就不该下此命令,如今杭州灾旱未消,百姓正逢疾若之际,因以安抚为主,岂能做这等扰乱民心之事。”

“想我杭州数十年来,粮价一直有序,如今骤然攀升,一时之间百姓无法适从,怕民心不稳啊。”

“诸位不必多言,此事老夫自有打算。”相对下属的群情鼎沸,范仲淹显得淡定许多,待众人劝进告一段落,才微笑说道,故意漠视下属们的质疑。

其实这些官员也清楚,如今杭州城的情形,米粮提价是必然的,谁也无法阻止,之所以报怨纷纷,主要是对范仲淹下令之前,没和他们打声招呼而心有不满,这让他们有被忽视的感觉。

当然,此外也有不少是真心为民打算的官员,忧心百姓之苦,就在他们想继续劝说范仲淹之时,一个衙役匆匆忙忙奔了进来,顾不上喘息,急忙行礼叫道:“太守,朝廷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