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要复杂一些,但是两颗星同步研究齐头并进,还是让这第二颗并没有落后第一颗太多时间就大致生产出来。
现在同志们就正在对卫星进行检查和安装,等到安装完毕,就是等待发射窗口的事情了。
“对这一颗有没有信心?”
“有,就连这次没有上天的通信系统,也在地面和空中做了试验,同时第一颗星的广播通信虽然慢,但是也验证了电离层中通信的可靠性。”
“慢扫成像设备呢?”
慢扫成像、通信系统,几乎是这一次最核心的两个东西。
“没有问题,根据第一颗卫星的空间辐射数据和温度等其他数据,我们进行了类似的环境试验,完全可靠。”
“那就好,那现在就看太阳能板能否正常展开了。”
太阳能板、镍氢电池等设备,都是在第一颗星进行了试验,并且完全正常的,唯一问题就是看展开。
“放心吧,经过了多次模拟,没问题的。”
几位同志看着那颗银光闪闪的卫星,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与此同时,高振东也对着自己电脑屏幕,笑得很开心。
那是一篇论文,《关于航天通信中背景噪声的研究》。
看名字可能普普通通,但如果仔细看内容,就会发现,完全不是名字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一篇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论文。
“……在对航天通信进行研究时,笔者发现,在宇宙中存在无法消除的背景噪声……”
“……笔者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了大量计算和分析,确定这一背景噪声的波长是一个确定值,波长为1.875微米……”
“……其特征噪声大约相当于2.7K温度的黑体辐射,并且在各个方向上基本一致……”
“……这代表着宇宙中最古老的一束光,笔者研究认为,这是宇宙早期发展所遗留的痕迹,这种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有力支撑……”
这就是高振东在参观卫星发射的时候,想起来的一件事情,说实话,这对于当前来说,并没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毕竟现在国内最重要的,还是吃饱饭、能立足。
在这个背景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类纯纯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果要高振东专门去搞,他是没兴趣的,有这时间还不如干点别的。
但是顺手薅一把羊毛,高振东倒是并不介意。
——因为这是一个在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成果。
当高振东通过搜集的大量数据,包括卫星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数据能够支撑起这个成果的发表,他就毫不犹豫的下手了。
说穿了,他就是在抢!
至于能不能像他上辈子所知一样,获得诺贝尔奖,他倒是不是很在意,这东西外国人发表能获奖,但是这边阵营的发表能否获奖,还真不好说。
理论上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科学无国界这种屁话,听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