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谁教你这么记笔记的!

果然!!!

陈露阳瞳孔微微一缩,注意到书架角落有一摞用细绳捆着的、已经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写着:

《黑格尔小逻辑讲义(内部教学稿)——1957年春》

这可是好东西啊!

陈露阳脑子里不由得一转!

他虽然借不了哲学系的工具书,但是老师这里肯定有!

反正自己是哲学系钦定的旁听生,没有教材管老师借一本,也是理直气壮!

就在陈露阳疯狂打量屋子里有什么书他可以“搜刮”的时候,

李正繁写完了手中的东西,将一张纸递给了陈露阳。

“这是一段黑格尔的原文,你拿回去试试看能不能翻译出来,等下堂上课的时候再给我。”

这是课堂作业???

陈露阳疑惑的拿过那张纸看了看。

原文不长,就一小段。

陈露阳心里顺了两遍,就将意思顺了个差不多。

只是有几个专业单词,他许久没有翻译文献,词意有些教不准,需要查查词典。

翻译很简单,

但是!

如何翻,怎么翻,翻到什么语境就有讲究了。

虽然现在改革开放了,但毕竟当下的时代背景比不上后世。

依照陈露阳翻译的习惯,

他要用到的几个词在当下并不常见,也不完全符合现行的“革命哲学框架”。

可是,

却足够尊重原著、还原原著!

“老师,您这有词典能借我翻翻吗?”陈露阳开口问道。

李正繁还挺温情:“图书馆里有,到时候你可以去图书馆里多看看文献,也可以结合之前的译本翻译……”

陈露阳不好意思打断李正繁的话:“老师,我不用去图书馆。你给我本词典,我现在就能翻译出来。”

歘????

办公室里三个老师的目光齐刷刷全都看了过来。

“你现在就能翻译?”李正繁嗓音都有点变了。

“能!”陈露阳听着李正繁语气不对,以为怕他翻译太久,耽搁他们下班,特意解释道:

“不用太长时间,借我本字典,这点玩意儿十分钟我就能完成。”

李正繁:?!!!

这点玩意儿……?!!

黑格尔的书,这点玩意儿???

李正繁差点被陈露阳这句话给气笑了。

“行……我给你词典,你翻译我看看。”

李正繁直接把桌子上的词典递给陈露阳。

只见陈露阳先是用铅笔圈出了几个单词,在字典翻找词意之后,拿起笔歘欻欻就在纸上写起了译文。

不到10分钟,陈露阳就将这段翻译写了出来。

“老师,我翻译完了。”陈露阳将手中的译文递给了李正繁。

李正繁低头看着翻译稿,先是飞快的横扫一遍,接着瞳孔紧缩,一句一句细细看了起来。

另外两名老师也一左一右的站在旁边看。

“这……‘历史精神的回归’?这词你怎么译出来的?”

李正繁声音都有点紧了。

原文的这段“dieRückkehrdesGeistesinsichselbst,经常译作“精神对自身的回归”、“精神返回自身”。

甚至有些书则直接干脆跳过“回归”的词义,避免“意识自身化”这类敏感句式。

为什么?

因为“历史精神”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下,隐含了一种“黑格尔-马克思-后马克思”的思想回归链条,容易被误解成:

是不是在暗示“历史不是线性进步”?

是不是在回归“人本主义”而不是阶级斗争?

是不是在模糊“实践第一”的政治立场?

即便随便的一句话,也要考虑其中隐含的政治含义。

“我觉得‘历史精神的回归’更准确些。”

陈露阳坦坦荡荡回答:“黑格尔这句话表面说的是‘精神回到自身’,但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回环。不是从出发点又绕回来了,而是通过一整套历史运动之后,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完成。所以这个‘回归’,并不是字面上的回到起点,而是通过否定自身、对象化、再反思、自我扬弃之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身统一。”

歘!

正在写框架的两个老师一起唰的回头,手中的钢笔都停止了。

陈露阳接着补充:“如果只翻作‘精神回到自身’或‘自我意识完成’,就容易把它理解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自闭,像是纯粹的精神体内打转,不足以体现黑格尔强调的‘运动性’和‘历史性’。但如果译为‘历史精神的回归’,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哲学结构,另一方面明确了这是经过历史展开之后的回归,是对个体与总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式归返。”

“啪!”

李正繁右手握着的火柴划过火柴盒。

一小簇火焰“噌”一下燃烧起来。

但是李正繁却怔愣的看着陈露阳,完全忘记了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