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熔炉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刘润老师分享的一个系统,叫“认知熔炉“。

如果我们想要保持认知的持续更新,并且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通透。那就需要不断锤炼。怎么锤炼呢?

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输入原料,然后进行锻造,最终形成成品,这就是认知熔炉。

认知输入有五大来源,输出也有五大方式。

第一大输入是快讯。刘润老师关注了一些他认为特别靠谱、准确的公众号和高质量的群。在这些高质量的群和公众号里,甚至是他认为比较真实的朋友的朋友圈里,他总是能获取到最新的消息。快速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二点是读书。刘润老师每年都会在得到上花费不少钱和时间。只要有时间,他每天都会听几本书。此外,还会购买一些老师的课程。理论上,这些课程就是一本书,因为老师已经将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了。

无论是听课还是读书,都是系统化的输入,简称为“读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构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前人系统化的思考和模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点是参访。刘润老师为什么要参访中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因为只有亲临一线,才能真正了解这些企业的运作情况。电话沟通远远不够,现场观察才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第四点是导师。刘润老师有一些非常认可的老师。他会随时向他们请教问题。

第五点重要的输入是AI。如今的AI已经非常强大,不仅可以把它当作助手,也可以视为老师。遇到问题时,可以向AI请教。

快讯、读书、参访、导师和AI。是刘润老师的五个输入来源。

然而,这些输入往往是零散的。这时,就需要用认知熔炉去提炼它们。

怎么提炼呢?有五个锻造的方法:

第一是复盘。每次参访结束后,刘润老师都会当场进行分享。这样能帮助快速整理零散的信息,甚至将其放入模型中,从而产生新的观点。

第二是日课。无论多忙,刘润老师每天都会在进化岛与大家分享当天的思考。日课就是一种常态化的思考输出和交流方式。

第三是文章。当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很想系统化地描述时,刘润老师就会写一篇文章。写文章这件事,可以逼着他去找到数据、足够的证据,让逻辑更通顺,思考更加深入。

第四是演讲。不管是到一些场合做分享,还是到企业内做培训,或是每年的年度演讲。因为台下有很多人,而且很多都是付费来听的,这就对认知是否有独特性、深刻性、通透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第五是写书。当积累了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多想法不断被推翻,再修正,再推翻,再修正,终于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东西。就可以写一本书,完成自己思想体系的深度构建和沉淀。

总体来说,需要投入五个关键要素:快讯、读书、参访、导师和AI。然后从熔炉中产出:复盘、日课、文章、演讲和写书。

刘润老师通过这样的输入与输出,不断迭代、升级自己的认知。

这就是刘润老师的“认知熔炉”理论。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刘润老师分享的一个系统,叫“认知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