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小媳妇捂着嘴笑:“莫不是东家挖来的野菜根?这年头连泥巴都能卖钱了?”
粮铺伙计见状,连忙上前解释:“各位乡亲,这是南方新来的粮食,叫土豆和红薯。别看模样不起眼,可顶饱着呢!”
说着,伙计麻利地生起一个小炉子,当场烤起红薯来。
甜香很快飘散开来,引得众人直咽口水。
“来,大伙儿都尝尝!”伙计将烤好的红薯掰开分给围观的人。
“哎哟,真甜!”一个孩童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也不舍得吐出来。
老汉尝过后,眼睛一亮:“这东西怎么种?产量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伙计笑道:“好种得很!不挑地,旱地也能长。一亩地能收上千斤呢!”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这个年头,麦子一亩能收两石(约240斤)就是好年景了。
上千斤?那岂不是神仙赐的粮食?
与此同时,宋芫正带着几筐土豆红薯,前往知府衙门。
原本宋芫没打算将土豆红薯献给官府,而是想从宜州慢慢推广开来,再传到广安府。但如今宜州战乱,推广计划受阻,宋芫只能另想办法。
正好这时林知府也升了官,宋芫便决定将此事托付给林知府,借官府之力推广这两样高产作物。
林知府刚下堂,听说宋芫求见,便在后院花厅接见了他。
他对这个与儿子交好又颇有本事的年轻人一向欣赏。
“草民拜见知府大人。”宋芫恭敬行礼。
林知府捋须微笑:“宋东家不必多礼。听闻你在城西开了几家铺子,生意可好?”
宋芫笑道:“托大人的福,还算红火。今日前来,是有一样新作物想献给大人。”
说着,他让随从将筐子抬上来,揭开盖布。
林知府看着那些沾着泥土的块茎,面露疑惑:“这是?”
“此物名为土豆和红薯,耐旱易种,亩产可达千斤以上。”宋芫解释道,“若能在广安府推广开来,百姓便再不必为饥荒所苦。”
林知府闻言,神色顿时凝重起来。
他起身走近,拿起一个红薯仔细端详:“当真能亩产千斤?”
“千真万确。”宋芫点头,“晚辈已在云山县试种过,收成极好。此物不挑地,山坡旱地皆可种植,且一年可种两季。”
“若真如你所言,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林知府郑重道,“本官定会命人试种推广。若真能增产,当记你一大功!”
宋芫却摇头:“大人,此事不必记在晚辈名下。只说是南方商旅带来的新作物即可。晚辈只求百姓能吃饱穿暖,不求功名。”
林知府深深看了宋芫一眼,心中对这个年轻人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好,本官答应你。”
离开知府衙门后,宋芫又去了新开张的织云坊。
此时布庄门前人头攒动,不少百姓正围着柜台议论纷纷。
“这布摸着真软和!”
“是啊,比麻布舒服多了,价格还便宜。”
“掌柜的,给我扯五尺,给孩子做件冬衣!”
一个老妇人抚摸着棉布,眼里含泪:“老婆子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摸到这么软和的布。往年冬天穿麻衣,冻得浑身发僵,今年总算能给孙儿添件暖和的衣裳了。”
旁边的小媳妇也连连点头:“可不是嘛!这布厚实,做被褥也合适。我家那口子夜里总喊冷,这下可好了。”
宋芫站在人群外,看着百姓们争相购买棉布的场景,心口莫名涌上一股暖流。
这些最普通的百姓,所求不过是一口饱饭、一件暖衣。
而他能做的,就是让这样的日子来得更容易些。
“东家来了。”掌柜眼尖地发现宋芫,连忙迎上来,“今日已经卖出三十多匹布了。”
掌柜姓周,是刘管事推荐来的得力助手,做事麻利又细心。
宋芫点点头,压低声音问道:“工坊那边跟得上供应吗?”
“刘管事今早刚送来五十匹新布,说是女工们现在越织越熟练了。”周掌柜笑得见牙不见眼,“东家您看,这棉布比麻布柔软,又比丝绸便宜,老百姓都抢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