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集市上已经热闹起来。
每逢初一十五张家村的大集,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来买卖货物,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昨儿,马楷承他们几个在宋家歇了一晚,今早听闻张家村竟然还有集市,便都起了个大早,打算赶集去。
宋芫想着他也很久没来逛集市了,便带着几个兴致勃勃的少年往集市走去。
集市位置就在村口外的大空地上。
远远就听见吆喝声此起彼伏:“新鲜的河鱼咧——”
“刚摘的杨梅,甜得很——”
还有卖土布、卖草履、卖簸箕的,都是附近农户自家的营生。
摊位上的土布颜色就只有单调的灰、蓝、白三色,且织得粗粝,跟作坊产出的细布没法比,但胜在厚实耐磨、价格便宜,不少农妇都围着挑选。
这土布还是张家村独一份的,别的地方都没有,这来赶集的外乡人多半都是冲着这土布来的。
马楷承像只撒欢的小狗,东瞅瞅西看看,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张家村的集市比镇上的还要热闹几分,各种新鲜玩意儿看得他眼花缭乱。
转过一个拐角,只见一个摊位前摆放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锅里是白嫩嫩的豆花,旁边整齐地码放着一摞粗陶碗。
摊位的主人是个小姑娘,约莫十四五岁年纪,梳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正麻利地给客人盛豆花。
“春妮!”宋芫笑着打招呼,“今天生意不错啊。”
那叫春妮的姑娘抬头看见他们,眼睛一亮:“宋先生!二林哥!”
她擦了擦手,热情地招呼道:“要不要尝尝我家的豆花?刚出锅的,可嫩了!”
宋芫笑着点头:“好啊,给我们每人来一碗。”
接着,宋芫给他们介绍起来。
春妮也是学堂的学生,正明叔的大孙女,家里做豆腐的手艺传了三代。
春妮是个极有主意的姑娘,她可不想像姑姑那样,被爷爷随意婚配给又丑又凶的男人。
自从进了学堂,她不仅学会了记账算数,还改良了祖传的豆腐配方,现在她家的豆花摊在集市上可是独一份的招牌。
虽然挣的银子,一半要上交给家里,可至少自己还能攒下一些。
这些银子就是她未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