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积重难返(万字大章)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6375 字 1天前

“某去变卖田亩和马场了,但如今整个长安城的权贵都在贩卖田亩和商铺,我们手中的马场倒是有人要买,但作价太低,仅一万七千贯就要买走马场和马匹。”

张淮铨诉说着长安当下的局面,而此时的长安市场无疑十分混乱。

刘继隆的兵马距离长安不过四百里,况且朝廷也决定要东巡洛阳,这自然说明长安即将迎来兵灾。

若是不尽快处理手中的土地,届时这些土地恐怕都要被叛军所占据。

正因拥有这样想法的人太多,致使长安市面抛售田亩和商铺、屋舍的人尤其多。

“眼下田亩、商铺及宅院多少钱?”

张淮鼎忍不住询问张淮铨,张淮铨闻言说道:“旱田仅能作价三贯,水田作价七贯。”

“商铺作价三十贯到八十贯不等,宅院自大小从十贯到数百贯不等,都跌落了许多。”

京畿地贵,亩值千金;长安城的豪宅,巅峰时更是价值上千贯。

如今兵灾来到,田亩价格跌了近三成,而商铺宅院也各自跌了不少,在三四成左右,可见长安城内的权贵有多慌乱。

没有大规模的抛售,根本不可能形成如此局面的价格跌落。

对此,张淮鼎眼神闪烁,直接对张议潮道:“阿耶,我们与刘牧之有旧,若是我张氏田舍屋产,刘牧之必然不会轻动。”

“既然如此,何不趁机抢买田亩,商铺、宅院及别墅,待到日后即便子孙无有为官者,也能赖以生存。”

张淮鼎的这番话确实有道理,张议潮听后却皱眉道:

“权贵放出田地,穷人因此而获得田亩,关中百姓贫苦如何,汝心知肚明。”

“眼下百姓好不容易能通过买卖而得到自己的田亩,汝还与之争利,不与百姓活路,百姓何能饶汝?”

张淮鼎比张议潮有钱,因为投靠北司和掌握左右神武军兵马,孝敬他的人并不少,而他也没少利用左右神武军敛财。

如果张淮鼎打着张议潮的旗号采买田亩,刘继隆攻入长安后,肯定不会动这些田亩宅院,但这是张议潮不愿看到的。

他愧对河陇百姓久矣,而今见惯了朝廷的勾心斗角,若能见到刘继隆攻入长安,还关内、关中太平与百姓,他只会觉得畅快,哪怕分的是他的田亩。

只是他这种想法,不止是张淮鼎无法理解,便是张淮铨及他的其它子嗣都无法理解。

张议潮活着,他们能保住自己的富贵,可若是张议潮死了,那他们就只有坐吃山空这一条路。

张淮鼎清楚这点,哪怕他手握左右神武军,却依旧不得不依仗自己阿耶。

不过对于自家阿耶的这番话,他却根本不以为然。

“阿耶,您这么想,某没有办法,但您拦得住自己,却拦不住家中子弟。”

话音落下,他对张议潮躬身作揖,而后转身离开了司空府。

不出张淮鼎的预料,在他走后不久,跟随张议潮来到长安的张氏子弟,很快就加入了采买土地和宅院商铺的队伍中去。

长安的权贵们担心家产被叛军抄没,他们可不怕。

他们的举动,自然也逃不过不少官员的眼线,故此近几日弹劾张议潮父子的奏表也越来越多,但都被李漼压下来了。

李漼还需要将张议潮、封邦彦等人视作人质,倘若真的不可力敌,还能以他们向刘继隆谈判。

尽管这种想法很屈辱,但李漼此刻担心的已经不是屈辱,而是担心大唐是否会亡在自己手中。

天灾人祸加上兵灾,这些种种事情,不得不让李漼重新审视起了自己。

只是他还是不觉得自己有错,因为任谁做自己这个皇帝,都不会放任一个强大且自立的藩镇在京畿旁边扎根。

他只是打输了,而不是他做错了……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北面的汉军高歌猛进,接连占据庆州、宁州及泾州等处州县。

汉唐两军隔达溪水对峙,而所谓的雨季并未到来。

“窸窸窣窣……”

宜禄县外,当甲片碰撞的声音不断作响,一队队人马正在返回宜禄县外的营盘,其中也包括了安破胡和斛斯光。

众将风尘仆仆赶回宜禄,穿过里许长的道路,接着走入了牙帐之中。

“汉王!”

“都回来了?”

随着众将作揖行礼,正在与人交谈的刘继隆也颔首看向了众人,脸上带着笑意。

站在他身旁与他交谈之人,正是原本应该在陇右组织粮草运输局面的高进达。

“高都督,您怎么来了?”

见到高进达,斛斯光忍不住开口,而高进达也笑道:“若非急报,某自然不会到来。”

“都坐下吧,坐下再说。”刘继隆安抚众人,随后示意众人入座。

眼见众人先后入座,刘继隆这才对众人说道:

“高骈确实不安分,三日前他集结兵马于蜀州,依张武所报,阵上所见官兵不下四万,他恐怕是准备进攻成都。”

“我已经传令给张武,着其全权统帅东西两川事宜,东西川的新卒已经操训半年多,而高骈所编练兵马虽说有不少老卒,但未必能赢过张武。”

“即便赢过张武,事后想要夺回州县却也不难。”

“此外,东都的谍子传来军碟,河淮及河北三道爆发蝗灾,虽然不知道影响如何,但规模应该不小。”

“此次蝗灾爆发,河淮两道起码绝收过半,河北也不会好过。”

“朝廷没有了足够的钱粮,还有可能面对南下投贼的流民,眼下已经是焦头烂额。”

“郑畋将兵马布置在达溪水一线,这倒正符合我心意。”

“传我军令,斛斯光率五千马步兵,八千步卒进攻新平。”

“安破胡你随军节制余下兵马,派遣骑兵走宜禄原迂回绕道百里城后方,截断百里城粮道。”

“某亲率一万两千马步兵进攻灵台县,三方同时击破后,不要着急进攻,等待我军令行事。”

“是!!”诸将纷纷作揖应下,而刘继隆则是看向高进达:

“你返回制胜关,调遣各关隘兵马,凑足一万新卒给酒居延,等到我们攻破达溪水防线,出兵截断制胜关后路之后,再令酒居延强攻制胜关,说降城内官兵。”

“是!”高进达不假思索应下,刘继隆也适时起身道:“时不我待,三军明日卯时拔营,某希望听到尔等捷报!”

“遵汉王令!!”

众将唱声回应,随后宜禄县三万多兵马开始重新划分营区,等待明日拔营。

汉军驻扎宜禄原上,郑畋则是驻扎灵台原上,背靠位于河谷间的灵台县。

双方兵马隔着良水放哨,因此汉军的行动自然在唐军注视下行军。

不多时,塘骑将军情带回了营盘,而灵台原军营内的郑畋收到军情后,不免有些慌张。

“前后不过十日,叛军便拿下了庆州、宁州和泾州除百里城、灵台县外的所有州县。”

“若非有梁峁阻挡,恐怕他们已经攻入绥州和鄜州了。”

说到此处,郑畋看向一身布衣的王式:“杨玄冀无故后撤,致使我军谋划破败。”

“如今叛军最少俘获十余万口百姓,可随时征募五万民夫。”

“只要粮草充足,莫说打到长安,便是将黄河以西的州县尽数占据,也不是问题。”

“我军明明料到所有,却始终慢了一步。”

“一步慢,步步慢,唯有战场上见真章了。”

郑畋下了决心,王式却眉头紧锁,目光看着眼前的沙盘,此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野战打不过,计策又被自己人破坏,加上雨季迟迟不来,他们除了在人数上有优势,其它都不占优。

这种局面,王式只能寄希望于己方兵马能尽量杀伤叛军,哪怕全军覆没,但只要能杀叛军一二万,就能让叛军短期内无法攻陷潼关。

这般想着,他便见郑畋召来了营内都将。

三十余名都将齐聚帐内,每个人脸色都不太好看。

汉军的实力如何,他们即便没有交手,却也能从平高之役和长武之战中看出。

三万官军覆灭,杨复恭所率一万邠宁军在占据地利的情况下,竟然只坚持了三日便被击溃逃生。

眼下他们在达溪水防线虽然有七万兵马,但是否是这四万叛军的对手,恐怕很难说。

众将脸色如何,郑畋不瞎,自然看得出来。

“砰——”

他忍不住拍案起身,将众将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

他单手扶在腰间刀柄之上,忍不住说道:“某不明白,为何众将尽皆以为我军不如叛军,仿佛这陇东战场于我军而言,注定了凶多吉少。”

“昔年太宗于数十里外浅水原对峙薛举父子数万兵马,以‘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收复陇西。”

“后太宗兵出关中,败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群雄,是以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竭诚欢迎,可谓占尽民心。”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你我眼前。”

“眼下我军在此,若能击败叛军,则保天下太平,即便败北,亦不失报国英雄之名。”

郑畋扫视众人,随后拔出鄣刀劈断面前桌案,难得露出狠辣模样。

“无论怎么样,此战兵力是以七万对四万,优势在我!”

“传某军令,三军严防死守,定要将叛军挡在达溪水以北!”

“末将遵命!!”众将纷纷起身作揖,胸中的锐气也被郑畋调动了起来。

不多时,唐军各部尽皆放出塘兵探马,纵横达溪水两岸。

与此同时,汉军的塘兵探马也随之放出,两军在达溪水及原地不断交锋。

战事还未进入白热化,塘兵探马却已经打出了火气。

翌日,汉军拔营走下宜禄原,沿着良水南下。

刘继隆本欲直接攻打灵台原,但前往灵台原需要经过十几里长的一线天。

这一线天宽不过二丈,长十余里,左右又有梁峁,极易设伏。

考虑过后,刘继隆还是选择绕远路,走下宜禄原后,率军前往泾水,沿着泾水南下后,再走达溪水北岸进攻灵台县。

大军绕道六十余里,最后沿着宽十丈左右的达溪水北岸官道向灵台县攻去。

只是随着大军远眺见到灵台县的时候,刘继隆这才清楚,郑畋为什么要集结兵马在此与他决战了。

灵台县处于达溪水河谷中,河谷南北宽不过二里。

南北均是台原,而郑畋已经令人在台原上布置了投石机,粗略看去,不下百台。

由于地形问题,南北两侧投石机呼应下,试图进攻灵台县的汉军必然会遭受重创。

加上郑畋驻兵两万于灵台原上,随时可以走一线天切断汉军后路。

可以说,只要汉军正面进攻不利,士气受挫后试图后撤,他就可以带大军走一线天从后方进攻,将刘继隆所率的兵马尽数包围。

“汉王,这地方不容易攻打,不如等安都督和斛斯都督攻下新平和百里城,我军再联合安都督夹击灵台县?”

王重荣不肯放过表现的机会,刘继隆见状却只是瞥了他一眼,同时说道:

“你能想到的,郑畋和王式没有可能想不到。”

“他们在百里城布置的兵马,不会少于此地太多。”

“此地算上杨复恭撤回的兵马,不是三万余,便是四万。”

刘继隆驻兵原地,目光眺望左右地势。

虽说是台原,但通往灵台原的道路就两条,一条就是一线天,还有一条则是在灵台县背后。

摆在汉军面前的,似乎除了强攻,别无其他选择。

“后撤一里扎营!”

刘继隆调转马头,随后指挥兵马民夫开始后撤扎营。

与此同时,郑畋也策马来到了台原上方,隔着二三里远,数十丈高的落差来远眺汉军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