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翥说着说着,脸色一红,他一个县官让韩林将民生全吃下确实有些不太现实,于是话锋一转:“若你能养活两成民,那得需要建多少个作坊?”
两成便是两万,这其中再分两成为劳力,便是四千,韩林需要解决这四千人的生计问题。
“作坊当然是不行了,我想的是建厂。”
“建厂?”
“对,一厂可以采购湖州蚕茧,制取生丝;另一厂可以烧瓷,我听闻有人牛羊骨粉入瓷,谓之曰骨瓷,其瓷质细腻,釉面归整,这些瓷器可以卖给东南的红毛夷人,其无论是景德镇的青花还是德化的白瓷亦或是宜兴的紫砂,旦有必购。”
现在江南一带还是家庭作坊的形式,并未出现厂房的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官府上下其手,导致家庭作坊无法做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那边的思想比较先进,同时竞争力也足,难以一家独大。
但在乐亭这里,情况就有一些差别。
一来,韩林自己就是官身,上下打点之下,除非他做的太过火,否则被人上下其手的可能性比较低,他的关系网络也搭建了起来,无论是在关门的总兵赵率教,还是在京中的左都督郑养性,还有毛文龙、周延儒等人,乃至于在野的孙承宗,如果这样的关系网还解决不了别人向他伸手,那这个人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来,主要外售的商道和航道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就算别人建厂效仿,也得通过他的关系和航道将货物收买出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垄断一事已经成行,别人再怎么竞争,也竞争不过他。
基于以上两种考量,韩林决定将作坊变为工厂。
“另外本地多铁矿,滦州多煤,亦可制铁,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一应下来,别的不敢说,解决两成民生,不成问题。而且人都有趋利避害之性,但见乐亭营兴办厂房,那其他缙绅也要跟进,这税便是买粮来拿也够了。”
“至于粮……”
韩林拍了拍胸脯:“我来。”
背靠大粮商的韩林,是有底气说这个话的,以目前来看,琉球要粮、日后东江镇要粮,在以“商”为主的计策制定下去以后,乐亭也要粮,由于韩林的关系,亢继富在家中的地位水涨船高,甚至隐隐要与其兄亢继财分庭抗礼的趋势。
而且现在李朝和倭国的航道已经打通,那韩林甚至可以反向从李朝和倭国购粮,虽然大家都处于一个经纬,势必都会被小冰河影响,导致粮食欠收,但是只要砸银子,这两地的粮商怕是也会卖予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