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微微颔首:"去吧,咳咳咳......若得闲,再让娣妇来梓潼宫里坐坐。"
说着又咳嗽起来,皇后与宫人赶紧围上去,皇后满是担忧。
见状,谢钟情似乎也明白,皇帝恐怕真的时日无多。
离开太极殿,谢钟情悄悄松了口气。
晋擎骁察觉到,低声道:"累了?"
"不,只是......"谢钟情犹豫片刻,"陛下看起来病得很重。"
晋擎骁面色阴沉:"当年那场毒杀,幸得我来得及时,虽保住了皇兄性命,却还是损了根本。"
其实,他心知肚明,皇帝恐怕没多少时间了。
谢钟情轻轻握住他的手,无声安慰他。
晋擎骁深吸一口气,收敛情绪:"走吧,去见太后。"
西宫比太极殿更为幽静,处处透着古朴庄严。
太后已六十有余,头发花白,面容严肃,端坐在正殿主位上,身边宫女肃立两侧,鸦雀无声。
"儿臣携妇拜见太后。"晋擎骁行礼,声音恭敬却不带多少温度。
谢钟情与丈夫一道:“子妇拜见太后!”
太后淡淡地"嗯"了一声,目光在谢钟情身上停留片刻:"起来吧。"
太后命人赐了座,却并未多言,只按礼数询问了几句大婚事宜,后感慨道:“英王总算大婚了,待予百年后也可告知先帝,让他安心了,早闻谢氏才华横溢,是个有性格的好孩子,英王今后要好好待人家。”
晋擎骁拱手,“是,儿臣自当善待妻子的。”
随后,太后便命嬷嬷取来早已备好的礼物——一对金镶玉如意,寓意吉祥。
"你们新婚,予也没什么可说的。"太后语气平淡,"只盼你们相敬如宾,早日为皇家添丁。"
晋擎骁恭敬应下,谢钟情也再次谢恩。
整个会面不过一刻钟,太后便以礼佛为由端茶送客。
出了西宫,谢钟情回望了眼,觉得太后似乎比精气神也不大好。
当年元日朝会,福康公主生母被元安公主告发私通,太后出面过一次,那次她看着状态要好些,如今瞧着身心疲俱,莫不是担忧官家的身子?
二人沉默地走在出宫的路上,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谢钟情看着丈夫坚毅的侧脸,轻轻握住了他的手。
晋擎骁回握,二人就这样牵着手,走出了重重宫门。
......
英王大婚有九日休假,三朝回门那日,晋擎骁备了厚礼前往乌衣巷,谢府自是一片热闹,隔壁琅琊王氏众人也来祝贺。
见谢钟情与晋擎骁夫妻恩爱,两家人也放心了,不仅谢环与谢瑗,连王大郎几个兄弟都纷纷嘱托晋擎骁要好好待谢钟情,若是做不到,他们可就要上门了。
晋擎骁见谢钟情有这么多人守护,心中也欢喜,自是答应下来。
回门过后,谢钟情与晋擎骁过上了蜜里调油的日子。
一日。
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房里,带来一丝清爽和宜人的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丹桂的香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窗外院子里,芙蓉花在枝头绽放,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书房里静谧无声,只有谢钟情和晋擎骁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
他们一同跪坐在榻上,晋擎骁埋头处理着公务,而谢钟情则静静地看着他。
男子的侧脸轮廓分明,高挺的鼻梁下,嘴唇微微抿着,专注的神情让他看起来更加英俊。
谢钟情的目光落在晋擎骁的脸上,心里不禁涌起一股柔软的情感。
她想了想,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开口道:“肃之,你可愿陪我去看看景烨?”
说出这句话时,谢钟情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她的心跳也不自觉地加快了。
她有些心虚,担心晋擎骁会因此而多想,于是,她急忙解释道:“肃之,你别多想,是景烨他有遗书,让我带新夫去看望他,这样他也能安心离去......”
晋擎骁似乎察觉到了谢钟情的紧张,他缓缓放下手中的案牍,转头看向她,眼神温柔而包容,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轻声道:“阿鸾不必紧张,你与他曾是夫妻,如今再婚,去看看他也是应该的。”
听到晋擎骁的话,谢钟情心中一喜,她没想到他会如此理解和支持自己,她有些不敢相信地问道:“你答应了?你不生气?”
晋擎骁摇了摇头,温声道:“我为何要生气?阿鸾如此有情有义,我早知晓你过去的一切,又怎会因为这件事而生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