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为什么之前你不拿出来?

否则的话,你为什么不停增资呢?

你增资了,为什么没有带来业绩上的改善呢……

而且它的基本盘,商超走下坡路也走得很明显。

表面上看,位置好的商场,营收还在增长,毛利似乎也在增长,能覆盖不赚钱的商超,但实际上,物价不断上涨,奢侈品定价一年比一年贵,商场自己也在不停优化,让薅羊毛的撤柜,让新品牌一头扎进来,然后给新品牌要形象,要销量,保持高扣点……这种主要商超不能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

如果没做过商场,沈在心是看不出来问题的,但有了友谊商场和金城百货,沈在心就能看懂了。

看什么?

看商场的调整。

位置好的商场有其特殊性。

零售业下滑,各个品牌在别的地方开不下去店,品牌就会近一步向优质商场集中。

这个时候,越是经济圈内位置好的商超越不缺品牌进场。

这也是大多人的逻辑,在危机到来之前,抓住这些稀缺资源。

每到这个时候,品牌供货商都觉得这是自己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同时,商场这边的调整更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往往按照季度,按半年期,甚至整一年期。

他们跟品牌签合同,往往也是以年为单位签订,届时依照末位淘汰原则,每个月也许只调整上三、五个品牌……

当然不排除有些领导爱折腾,非要调整个十个、八个,也不排除自己不讲规矩,一心想调整,根本不管人家合同是否到期,又或者也有管理层想挣点钱,让送礼的进来,让不送礼的滚蛋。

但再怎么说,这种调整也不能成为常态。

很多品牌进场装修都是要打隔断的,封闭起来,倘若某块区域连续几家都封起来了,给消费者的印象很不好。

你要每月都在大调整,呈现出越调整越大的趋势,请问你的厅是怎么空出来的?

这就说明,老的供货商已经不赚钱,商场从他们身上薅不下来羊毛,判断他们潜力耗尽,他们也在不停跟商场谈判,要降扣,要撤柜,商场于是抓住新来的品牌,利用自身优势,对其重新薅羊毛,大谈条件。

小主,

尤泰达中心店一个月最高调整了37个品牌,而且连续三个月都在接近这个数,这是大刀阔斧还是危机征兆呢。

三人在去京都,这次用了尤雅以前的加长车,这辆车因为是浒市牌照,并没开到余市去。

姚斌前面开车。

三人还在后面扒拉资料,大片、大片的资料就像是日抛型号的草纸,但凡车一加速,一颠簸,一刹车,哗啦啦散落一片。

三个懒人。

也就沈在心不得不给她俩理一理,要不然,车上更狼藉,能被雪片一样的材料纸覆盖完。

到了京都,沈在心的不适感还是有。

他窝在酒店里,根本不想出去,生怕见了熟人,自己认识别人,别人不认识自己,觉得自己无法融汇两个时空,会弄混掉,会心神错乱。

实际上没那么严重。

当年他也很宅,走的技术流,病人是多,但都是一面缘,他能认出来几个?

多数是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