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立刻开始行动。来福和来喜负责设计屏蔽装置的结构,来顺和团队里的电子工程师一起研究如何将屏蔽装置与导航系统完美融合。家启和刘瑶则在一旁协调各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屏蔽装置终于设计完成并安装调试成功。再次进行测试时,导航系统的偏差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飞行器的定位精度大幅提高。
“成功了!” 工作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在模拟太空飞行环境的实验中,飞行器的外壳出现了细微的裂缝。这一问题让大家刚刚放松的心情又紧绷起来。
“这可不行,外壳是保护飞行器内部设备和人员安全的关键。” 刘瑶看着实验报告,一脸担忧。
张博士,团队里的材料专家,分析道:“可能是我们在模拟实验中的压力和温度条件过于极端,超出了材料的承受范围。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材料的配方,增强其韧性。”
于是,大家又投入到材料配方的研究中。来顺和来福、来喜主动承担起了实验任务,他们反复尝试不同的材料比例,记录下每一次实验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些实验结果甚至让他们感到沮丧。
“难道我们的方向错了?” 来喜有些气馁地说。
来顺鼓励道:“哥,别灰心。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数据,一定能找到问题所在。”
就在大家陷入困境时,来顺突然想到了一种新的材料处理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离子注入技术,改变材料表面的原子结构,说不定能提高材料的性能。”
家启听后,眼睛一亮:“这是个新思路,我们赶紧试试。”
经过多次实验,他们终于成功地利用离子注入技术改进了材料性能,飞行器外壳的裂缝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小主,
随着一个个难题的攻克,宇宙级飞行器的研发逐渐进入尾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团队决定进行一次全面的试飞测试。所有人都紧张地守在飞行器旁,眼睛紧紧地盯着各种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