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包车夫一听我让他加快速度,甩掉后面的人,立马就炫耀起了专业性,双手抓着车把,大臂上的青筋暴起,一个‘弹射起步’差点没把我从座椅上闪下去。

并且黄包车夫对附近的路很熟悉,随便绕了几个小巷,就把孙反帝给轻松甩了。

等甩掉孙反帝后,黄包车夫好奇的问我这大半夜的为什么非要去三闾庙的老龙窑,我绕了一圈儿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借着话题反问黄包车夫为什么不想去那个地方。

起初我还以为三闾庙老龙窑地方偏僻,黄包车夫是怕这大半夜的被‘钓鱼’,意思就是故意夜里选个偏僻的地方,然后配合同伙对其实施抢劫,在那个年代,这种事儿可实在是太多了,一般跑夜车的都不会去太偏僻的地方。

结果并不是我想的这样,而是黄包车夫给我讲了个故事。

三闾庙曾经是景德镇重要的民窑聚集地,主要烧制日用瓷和粗瓷,技术虽落后御窑,但产量很大。

唯独三闾庙有一口‘龙窑’,起建于明代,虽是民窑,但烧制的瓷器媲美御窑,甚至有些瓷器还要高于御窑。

坊间传闻,这口‘龙窑’得名于形似龙,也有传闻这口窑的窑主姓龙,是一个‘瓷痴’,疯狂钻研釉料配方和烧制火候,烧制的仿官窑瓷器甚至能够以假乱真,又被当地的藩王暗中支持,烧制无款御瓷,流入民间。

在明宣德年间,冬至大祭需要烧制一批特殊祭器,宣德皇帝朱瞻基崇尚道教,要求这批祭器必须“釉红如血,胎质透骨”象征‘天人感应’,便让大太监王瑾为监窑官进行监工。

而大太监王瑾监工景德镇御窑,烧制了几个月,始终无法达到皇帝要求的‘釉红如血’,不是色浅就是色深,或者透骨的胎质无法完全上釉。

眼看着冬至大祭将至,大太监王瑾急的上蹿下跳,最后不知从何处得知三闾庙的龙窑,偷偷烧制无款御瓷的事情,逐下令龙窑烧制皇帝所需的特殊祭器,烧不出来全部窑工填窑!

这道死命令下在了龙窑身上,龙窑主只能竭力而为,但反复烧了一个月,也根本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些窑工怕被填窑,提前就逃亡了。

然而也就是距离限期仅剩最后不到十天的时候,龙窑还真的就把皇帝要求的‘釉红如血,胎质透骨’的血釉瓷给烧出来了。

据说,当开窑的那一刻,窑工感觉到窑洞里热浪裹挟着一股腥味扑面。

烧出来的血釉瓷上面的釉色猩红,如刚刨开的血肉,瓷胎薄如蝉翼,迎着窑洞的火光一照,胎骨间还透出丝丝灰白色的细纹,就像是人骨的经络般密布。

小主,

大太监王瑾见了大喜,可当时开窑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准备第二天把这批血釉瓷运送回京,皇帝见了也肯定会十分满意。

然而让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开窑的当天夜里却发生了诡异离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