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即时战略视野突破千里,出现新的能力

以火炮技术为纽带,可以继续谈下去。

眼下李峰的部队已经完全掌握了矿区、铁路、牧场,这个年轻人的手段与魄力远在黄教活佛之上。

野心勃勃是好事,但野心太大很容易难以操控。

苏维帝国想要听话的小弟,越听话越好。

可当下碍于局面,不得不向李峰稍微的妥协,捏着鼻子答应他的条件,先稳住阿朱司令的战线,确保战事顺利推进。

三天后,阿福宁带着印有红色双头鹰的密令重返库伦,军大衣内袋里装着 76 毫米山野炮和 107 毫米野战炮的技术图纸,以及一份专家派遣名单。

当然了,这些图纸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老东西了。

火炮的性能、射界都大大不如,属实是过期的玩意儿。

不过再过期的东西,只要能打造出来,放在独立军手上,都是好东西。

谁叫我们没有呢,连像样的75毫米山炮都生产不出来,简直是扯淡一样。

苏维帝国最好的当然是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加榴炮这些,射程远,威力大,牵引速度快。

想要这些武器,可以花钱采购,但对方绝对不会把技术材料提供给你的。

有性能陈旧的老炮就足够撑一撑场面了,对军工体系的要求不高。

不要想太多,就算给你最新的火炮图纸,眼下军工能力也没办法生产。

第一赛季时期的老古董也不错了,有几款火炮的性能还可以的,先实现火炮自产,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重点更应该关注冶金水平,冶金水平低下,火炮的质量跟性能肯定拉垮。

以75毫米山炮为例,图纸有了,生产模具也有了,但缺少炮钢,生产出来的碳素钢火炮撑不住压力。

必须借助苏维帝国的技术输出,把冶金科技树给点了。

引入对方的技术专家,这才是李峰勉强妥协的根本。

通知冯牧的人接应技术专家,拉到军工厂好好的榨一榨对方的知识,争取尽快完成火炮用钢的突破。

手底下士兵扩军如火如荼,每扩军1000人,便可以增加即时战略视野1公里范围。

之前就已经接近1000公里了,伴随着兵力增加,即时战略视野也在这段时间暴涨到105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