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降维打击任何人,我想融入身边的青春生活……
我盯着手机屏幕犹豫片刻,还是给正在午休的刘医生拨了电话。毕竟此刻的自我怀疑像团乱麻,得找个能接住这些纠结的人。
刘医生语气温和依旧,主动点明我当下的状态其实合理:
“你现在处于自我反思震荡期,这是复读生常见的适应阶段。核心特征是主动试探新环境的规则边界,在‘旧我’与‘新我’的身份拉扯间反复摇摆,伴随自我怀疑是正常的。”
他顿了顿,换了个更贴近学生的比喻:“就像刚转学的学生,既想保留原来的处事习惯,又想在新班级找到归属感,偶尔用‘以前的脾气’怼人、较劲,其实是在用熟悉的方式确认‘我还是我’。”
我捏紧手机,喉咙发紧——他不知道我“旧我”的跨度不是一次转学,而是整整十三年。这种隐秘的错位让我只能含糊回应:“可我担心这样会显得很不成熟……”
他轻笑一声,语气带着释然:
“成熟从来不是‘永远正确’,而是允许自己在过渡期里‘不完美’。你愿意反思‘是否幼稚’,反而证明你在主动成长。”
“就像树的年轮,每圈新纹路形成时,都带着旧树皮的褶皱——这才是真实的成长轨迹。你只是比普通学生多了层‘再来一次’的身份焦虑,本质上与高一新生的适应期并无区别。”
他继续道:“这就像青春期孩子突然换了所学校,既想保留原来的朋友圈,又想在新班级证明自己。偶尔的‘较劲’不是幼稚,是潜意识里在寻找‘既不否定过去,又能融入现在’的生存节奏。”
他的比喻精准,却漏掉了关键一环——我不是换学校的孩子,而是‘重返过去’的成年人。但这些,终究藏在喉咙里没说出口。
挂断电话前,刘医生忽然轻笑:“别担心,时间会帮你找到平衡点。就像你现在觉得‘较劲’的事,半年后再看,可能只是青春里一道普通的划痕。接受自己偶尔的‘笨拙’,反而会让你更快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