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种植技术如下》
选地整地
1.选地:选择海拔在700米左右、温暖、干燥、向阳、排水良好且3年内未种植过茯苓的松林地,土壤以弱酸性的黄砂土或含沙量65%-75%、pH值5.0-6.0的中粒度沙壤地为宜,同时要求远离城市、工业区、村庄与公路,防止污染。
2.整地:冬季至早春将选好的苓场进行翻耕,清理杂草、树根和石块等杂物,然后根据地形顺坡挖排水沟,沟深低于种植槽底10cm-20cm。
备料
1.菌种准备: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茯苓栽培种,要求菌袋完整无破损,肉眼观测无绿色、黑色或棕色霉菌,手握感觉坚实、无松散;菌丝洁白致密,生长均匀,布满菌袋内;菌龄20d-60d。
2.培养料准备:以马尾松为主的松属植物,在当年10月至次年1月将胸径10cm-20cm的松树砍倒,剔枝留梢、削皮留筋后,锯成长120cm的小段,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垛的顶部覆薄膜遮盖,四周开排水沟,沟旁施撒石灰粉。经3个月至4个月,待段木晒干至出现裂口、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使用。
接种
1.接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的晴天或阴天进行接种。
2.接种方法:人工或机械顺坡纵向挖种植槽,将准备好的120cm长的段木锯成60cm长,然后将60cm长的段木新截面朝向种植槽底较高一侧,分两层摆放成“品”字形,粗的放底层,段木“削皮留筋”部位靠紧,周围用土固定。每槽放段木15kg-20kg。用灭菌后的美工刀横着从中间切断菌种(不揭去菌种袋),将暴露部分菌种紧紧贴放在段木的新截面,平均每7.5kg段木接菌种400g,菌种贴放好后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包裹接种端,包裹长度为遮盖接种端段木10cm。接种后立即覆土,覆土厚度15cm-20cm,呈龟背状。
种植管理
1.补种:接种后3d-7d随机抽查各种植槽菌种上引情况,若发现死菌和不上引的种植槽,间隔7d再检查一次,再次检查仍然不见茯苓菌丝,则及时换种。
2.排水:随时检查清挖排水沟,6月下旬至9月下旬主汛期间每天查看,保持苓场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培土:随时检查苓场,对露出地面的段木和龟裂土壤及时培土。
4.除草:及时人工除去种植槽上的杂草,除草时勿伤到段木和茯苓。
病虫害防治
茯苓林下种植过程中,主要受木霉、根霉和曲霉等杂菌及白蚁的危害。提倡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方法防治杂菌和白蚁,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学防治需符合GB/T 8321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