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组成:白蒺藜1两。
3.制法:上为粗末。
4.功能主治:牙衄及牙痛根肿动摇者。
5.用法用量:以水2钟,煎至1钟,入食盐1撮,漱之。
蒺藜汤
1.出处:《医学心悟》卷四。
2.组成:白蒺藜(麸炒,去刺,研)1钱5分,羌活7分,防风7分,甘草(炙)5分,荆芥1钱,赤芍1钱,葱白(连须用)2段。
3.功能主治:目暴赤肿痛。
4.用法用量:水煎服。若伤煎、炒、炙煿之物,加连翘、山楂、黄连;若伤酒,更加葛根。
蒺藜汤
1.出处:《妇人良方》卷八。
2.组成:蒺藜3两(炒至赤黑色,臼内以木棒春去刺,拣,簸净),酸枣仁1两(炒令香)。
3.制法:上为粗末。
4.功能主治:风入肠间,或秘或利。
5.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蒺藜散
1.出处:《医统》卷九十一。
2.组成:白蒺藜、谷精草、防风、羌活、生蛤粉各等分。
3.制法:上为细末。
4.功能主治:痘疮入目肿痛。
5.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调下。
蒺藜散
1.出处:《准绳·幼科》卷六。
2.组成:蒺藜、甘草、羌活、防风各等分。
3.制法:上为细末。
4.功能主治:痘疹入眼。
5.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调服。有拨云见日之效。
蒺藜散
1.出处:《仁端录》卷七。
2.组成:白蒺藜、淡豆豉各等分。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痘疮溃烂。
5.用法用量:用醋水调涂。
蒺藜散
1.出处:《普济方》卷五十。
2.组成:蒺藜子1石(于七月、八月熟时收,晒干,舂去刺)。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少,鬓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可长生。
5.用法用量:每服2钱,新汲水调下,1日3次,勿令中绝。
蒺藜散
1.出处:《痘麻绀珠》卷十。
2.组成:白蒺藜、白菊花、蝉退、荆芥穗、防风、木贼草。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痘疮入眼,肿疼,或生翳膜。
5.用法用量:白汤调下。
蒺藜散
1.出处:《普济方》卷二三九。
2.组成:蒺藜子并苗叶(于7月7日采,阴干,烧存性)。
3.制法:上为细末。
4.功能主治:蛲虫。又治诸虫。
5.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煎芜荑酒调下,1日3次。
蒺藜两地汤
1.出处:施今墨方。
2.组成: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绿豆衣12克,元参12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
3.功能主治:养血滋阴,生津降火。主血燥阴伤。
4.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蒺藜散
1.出处:《医心方》卷四引《深师方》。
2.组成:蒺藜子1升,栀子仁1升,香豉1升,木兰皮半斤。
小主,
3.制法:上为末,酢浆和如泥。
4.功能主治:灭瘢。主齄皯(黑黾)。
5.用法用量:暮卧,涂病上,明旦汤洗去。
蒺藜散
1.出处:《医学入门》卷七。
2.组成:白蒺藜(生)。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固齿。主风虚牙齿疼痛,龈肿动摇。
5.用法用量:擦牙。或水煎,入盐1捻,带热时时漱之。久则大效。
白蒺藜汤
1.出处:《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2.组成:白蒺藜1钱,青葙子1钱,木贼草1钱,白芍1钱,草决明1钱,山栀1钱,当归1钱,黄连5分,黄芩5分,川芎5分,甘草3分。
3.功能主治:时行火邪,两目肿痛。
白蒺藜汤
1.出处:《圣惠》卷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