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妖

一声厉喝从窗外传来,紧接着一道金光闪过,那人脸瞬间被击散。蒲松龄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着道袍的老者站在院中,手中拂尘一挥,那少女的身影顿时如烟消散。

“蒲先生,“老者踏入书房,神色凝重,“您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东西。“

蒲松龄定了定神,认出这是青州云门山的清虚道长。他苦笑道:“道长说笑了,蒲某不过一介书生,何来招惹之说?“

清虚道长没有答话,而是走到书案前,仔细端详那方裂开的砚台。半晌,他叹了口气:“这是'血砚',用刑场镇纸石所制,本就聚阴。您又以百家故事研墨,日积月累,这些故事里的冤魂便寄居其中。“

他指向《聊斋》手稿:“您每写一个故事,就放出一个魂魄。如今它们想要更多——要名字,要公道,要……“

“要复仇。“蒲松龄接话道,忽然明白了什么,“所以白绫妖才会说,我写错了。“

清虚道长点点头:“冤魂入书,若得真相,便可安息;若被歪曲,怨气更甚。“他顿了顿,“蒲先生,您可知这砚台的原主是谁?“

蒲松龄摇头。

“顺治十八年,章丘县令周世昌。“清虚道长沉声道,“此人酷爱刑讯,尤好以笔墨记录犯人供词。这方砚台,浸透了无数冤魂的血泪。“

一阵寒意爬上蒲松龄的脊背。他忽然想起,自己收集的这些故事,有多少是真相,有多少是讹传?那些被写入《聊斋》的鬼狐精怪,又有多少是如白绫妖这般,等着一个公道?

“道长,我该如何是好?“

清虚道长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他:“这是《百妖谱》残卷,可辨妖物真伪。您若真想为它们立传,就当还它们一个真相。“

蒲松龄接过竹简,只觉入手冰凉。展开一看,只见第一页上写着:

「白绫,崇祯七年生,章丘绣娘,擅工笔。因拒县令周世昌逼婚,被诬以巫蛊之名,缢死于古槐。怨气凝而不散,化而为妖,善摹人皮,畏朱砂。」

在这行字的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其冤未雪,其恨未消,故不入谱。」

蒲松龄抬头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古槐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仿佛一个悬吊的人影。他忽然明白了白绫妖的执念——她要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清白。

“我明白了。“蒲松龄提笔蘸墨,在《画皮》篇的末尾添上一行批注:「白绫,章丘绣娘,工笔绝伦,含冤而死。后人传其化妖害人,实为污蔑。今还其清白,入《百妖谱·贞烈卷》。」

笔落之时,一阵清风拂过书房,案头的烛火轻轻摇曳,似有若无的叹息声随风消散。清虚道长微微颔首:“善哉。一个冤魂得以安息,还有千百个等着您呢。“

蒲松龄望向那方裂开的砚台,墨汁中似乎又有新的面孔在浮现。他深吸一口气,展开《百妖谱》残卷,提笔写下第二个名字……

蒲小倩放下手中的古籍,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

凌晨三点的通灵馆,只剩下她一个人。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她精致的脸上,勾勒出她姣好的轮廓——杏眼,琼鼻,樱唇,长发如瀑般垂至腰间,发尾微微卷曲,带着几分慵懒的妩媚。她今天穿了一件oversize的白色针织衫,搭配黑色紧身牛仔裤,脚上是一双毛茸茸的兔子拖鞋,整个人看起来既时尚又居家。

但此刻,她的表情却异常凝重。

“又来了……“

她盯着电脑屏幕上刚刚解码完成的文档,那是一份从蒲松龄故居最新出土的手稿残卷,上面记载着一段被刻意抹去的文字:

「血砚现世,百妖出笼。吾之后人,当以通灵之血,续写《百妖谱》……」

蒲小倩叹了口气,伸手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巧的檀木盒子。打开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枚古朴的铜钱,铜钱上刻着“通灵“二字。这是她十八岁生日时,姑婆蒲章俊送给她的“成年礼“,据说是蒲家代代相传的“通灵印“。

“姑婆,您到底瞒了我多少事……“

她喃喃自语,指尖轻轻摩挲着铜钱。忽然,铜钱发出一阵微弱的青光,紧接着,她的手机疯狂震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