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重力炮虽然很强大。
但也是有缺点的。
即便三组零点模块串联供能,但重力炮每次发射之前,都需要至少八小时的充能时间。
并无法做到连续攻击。
而一百万公里半径的杀伤,也许听着很厉害。
但按照常规的舰队阵列来说,最多也就是干掉一两支舰队。
对于二三级文明,确实很恐怖。
但对于四级文明来说,一两万的损失并不大,反倒是遭到这种攻击之后,对于心理以及士气的打击,反倒更大。
随后,陆远舟还说了一下护盾。
依旧是复合型的能量护盾,虽然是新研发的第二代,在性能方面有着不小提升,但相比起前面介绍的那些,这可就啥都不是了。
至于空间护盾,第四科研所那边还在继续研究,但现在连头绪都没有。
所以,能量护盾还得继续支撑一段时间。
说完了次世代战星后,陆远舟还介绍了次世代的鲲鹏级战舰。
但很显然,在听过那艘战星的配置之后,再听这个,就没太大感觉了。
因为,很多东西都一样,区别只是减少了数量,以及降低威力等等。
毕竟,普通战舰可没战星那么大,甚至鲲鹏级战舰在烛龙级的基础上,还缩小了不少。
就只有997米的长度,连一公里都不到。
按照陆远舟的说法就是,得益于技术更为先进,尤其是战舰整体的操作更为便捷,所需舰员数量可以减少一半,取消了近防武器等等...
总之,就是可以节约大量空间,然后大幅缩小战舰体型。
而大致上的配置,就是每一艘配备32门空间类多用途舰炮,两组新一代的聚变推进装置,以及新一代的护盾系统等等,不含重力炮,也不含等离子冲压引擎,能源系统依旧是1+1的经典通用战舰方案。
大致上,就是这样了。
比起烛龙级,强了一个次元,但比起次世代的战星,却又显得十分弱小。
不过,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常规战舰要能接近战星的程度,那还花那么多的资源,去造战星干嘛?
最后,陆远舟给出了一个估算时间。
因为生产线要重新设计并建造的关系,所以鲲鹏级战舰刚开始的产量不会很高,大约需要3-4年才能完成一个满编舰队的数量。
毕竟现在不是处在危机中,不可能像刚来到大麦哲伦星系那般疯狂爆产能。
而正常情况,要从零开始一点点爬产能,直至艘战舰下线,至少也需要三四年时间。
至于战星,这个倒没战舰那么麻烦,毕竟不需要考虑规模生产,以及固化生产流程等等的问题,毕竟这是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