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页

只是在陆政东的问题上连他都感到吃惊,无他,还是一个年龄问题,陆政东也许的确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他毕竟太年轻了,在资历和经验上真的能够胜任到一地担任党政主官?或许让陆政东再在西部办副主任位置上干上两年,那个时候再下去担任某省省长还勉强能行,但是现在就要推上去去,未免有些超之过急的感觉,连他都如此,就不要说别人了。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事情,最后的结果还要看高层能否达成一致意见,而最重要的还是看云家那位老而弥坚的老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孙伟阳得到消息也是颇有感慨,当初他从西河调出,任副省长、省长,五年时间进入中央委员序列,已经是引起国内外媒体一阵热议,而在他这一批中担任中央委员中至少有好几个都和自己当时的年龄相仿了,甚至还有比自己更年轻的,只是他上升的速度比较快而已,两年副省长,两年常务副省长,一年副书记,然后就上到省长的位置,五年时间从副部到正部,这已经是够快的了,可陆政东在副部级上时间比他还要短,至于年纪比他小了一轮。

孙伟阳也不禁有些恍然若梦的感觉,当初刚刚做长滩当市委书记的时候,在他想象中这辈子就算是再怎么拼搏,估计一个副部级就是自己仕途的顶点,那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

对于陆政东,他同样是没想到,当初他觉得陆政东确实是个好苗子,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陆政东会走得这么快……

第213章 波澜(二)

陆政东也非常清楚随着他有希望调到地方工作这件事逐渐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争议也会接踵而至,对于这一点,陆政东倒是显得很平静,因为他这一路走来,年龄问题始终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二十多岁的正儿八经的县委书记,二十多岁的正儿八经的地市级市长,三十来岁的副部级市长、市委书记,候补委员,随便哪一个拿出来都是惊世骇俗的,在内行人看来这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过从体制中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有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用一句俗话可以概括:走的路比过的桥多,吃的盐比饭多,总觉得年长者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才能真正压得住阵脚,而对于领导干部这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就更高。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政治精英群体中,年轻更会被视为还不成熟,特别是他的年纪,甚至在某些人眼里不是不成熟,而是稚嫩。

陆政东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虽然在年纪上和工作时间要短一些,但是他觉得自己在工作经历和履历上丝毫不亚于其他人,甚至还有过之,长时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在省直机关以及两个国家部委工作的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丰富的经历,而且他也觉得抛开在地方上工作期间的耀眼成绩,自己不管是在省直机关还是国家部委里边都应该是做出了一些拿的出手来的东西,而更重要的一点,他做过安新市委书记,这和其他很多人相比,更具有优势。?

作为副部级城市的一把手,显然比地市级一把手要考验人得多,特别是安新又是一个各种关系混杂的地方,能够在这样的地方把关系理顺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需要极高的政治素养、综合能力。

至于在西部办,他的这些措施也是立足长远,这些都是能够让大家看得见的。

正因为如此,陆政东觉得自己就算没有云家这么一层关系,也完全有资格参与竞争,当然也就是参与竞争,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政治局会议召开在即,陆政东知道这个会议就将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名列那张令人瞩目的名单其中,恐怕他也是那个名单上争议最为大的一个。

在副部级和正部级干部人事任免的权力在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而不是书记处和中组部。中组部只有建议权。当然中组部也可以以部委委员会的名义划去建议名单上认为不合适的人选,但是如果是常委提出来,还是会讨论,当然不是提出来就要马上讨论,那属于临时动议干部了。但是只要提了出来,这个人选就会放在那里,等到有新的位置空出来,就会讨论。

按照党内惯例,中管干部中,副省级官员任免由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正部省级官员则常委会讨论后,由政治局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