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年迈的老教师也是笑呵呵地看热闹,并没有打断他们的意思。
事到如今,林晨也不打算再给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留什么面子了。
“呵呵,说得好像你在其他方面就很懂似的?”
“好,我今天就来好好给你上一堂历史课吧!”
“就比如,刚刚你说的,宋朝经济第一,百姓生活富足,前半句没问题,宋朝的经济确实是很发达,国库充盈,朝廷手里钱多,但你要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那纯粹就是在放屁!”
“不但过得不好而且还很惨,非常惨。”
“这话可不是我自己闭着眼睛乱说的,我可以先给你列举一些证据。”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无自食;你自称懂历史,这句话听过吗?”
“这这句诗我当然听过!”
查涛依旧嘴硬。
“是吗?谁写的?诗的名字叫什么?”
“这”
查涛答不上来,这逼还没装好,就立马露出了马脚,他只感到此刻自己的脸上是火辣辣的烫。
“告诉你吧,大作家,这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写的七言绝句,《河北民》。”
“以你大作家的文学素养,想必用不着我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吧?如果真的不懂,打开手机搜一下便是。”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是宋仁宗时期,梅尧臣说的。”
“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
“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
“这是《资治通鉴》副主编刘攽说得。”
“简单翻译一下最后两句,就是说宋朝农民忙碌了一整年后,都不知道秋收以后,这粮食够不够交税到官仓那里去。”
“这是历史上的大家们对北宋民生疾苦的一些描写,那再来看你鼓吹的百姓生活水平高的南宋。”
“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这是朱熹说得。”
“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
“这是南宋诗人徐照写的。”
“连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自己都承认,宋朝赋税过重,百姓生活艰辛,真不知道你是哪来的勇气说宋朝百姓生活水平高的?”
“扯淡!”
查涛大声反驳道:
“找你这么说,那为什么这么多学者,甚至很多大学者,都把宋朝说得这么好,就差把宋朝夸上天了?!”
“你说啊?!你倒是说啊?!”
林晨冷笑一声,说:
“急什么?我正要给你上课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文人。”
“但凡是个文人,对宋朝那是相当的向往,不管是有真才实学的真文人,还是书没读多少,却自以为自己很有文化的假文人。”
林晨一边说着,一边对查涛投去一个不屑的眼神。
“宋朝文人地位高,所谓刑不上大夫,士绅群体想干坏事的成本,简直不要太低!”
“南北宋三百年的时间里,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即便是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都出了方腊这号人物,若是真的人们生活富足,那又怎么会不断地有人造反?《水浒传》是凭空编出来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对士绅阶层的放纵,这些人对普通老百姓是极尽压迫,关键是,这些人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合法的!”
“而许多文人嘴里,宋朝城市发达,百姓富足,言路自由,法律完善,说这种话的人,更是非蠢即坏!”
“宋朝的城市真的发达吗?确实,《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的确是繁华似锦,但以你的水平肯定不知道,宋朝的经济制度。”
“宋朝的经济制度,尤其是在南宋,完全就是以一国之力养一座城市。”
“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的确是人间天堂,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连外卖服务都出现了。”
“但这是建立在赵匡胤早年间为了防止地方做大,对朝廷构成威胁,于是他要求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其他的全部都有送交到首都汴京这一政策的基础上的。”
“是,首都大城市确实是经济繁华,夜夜笙歌,但地方城市却是勒紧了裤腰带,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进一步开发建设了!”
“一国的资源全给你用了,作为首都,肯定是赚得盆满钵满了,再不繁华还说得过去么?”
“至于首都的城墙之外是什么样子?这你不妨问问宋朝的画家,为什么只画到首都汴京?为什么不画外面的城市?是因为画纸不够用吗?恐怕不是。”
“宋朝赋税堪称历代最重!北宋官员晁说之就说过一句话:‘宋赋,役,十倍于汉;’这话可不是我编的,这是记录在宋史里的。”
“除了基本的田赋,一年交两次,还有各种盐税,鞋税,农具税,脚钱,公用钱等等多大几十种税!”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朝廷不敢收的。”
“这是赋税,差不多占据了宋朝百姓一年一半的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