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页

第一种五龙的说法,唐易之前也看到过很多。九五之尊,用来指代帝王,九是阳数的极数,五是中正之数。而且,这个五,还暗合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金木水火土五行。

所以,五龙之数,也被很多人认可。

关于螭虎的说法,唐易也见到过。说的是刘邦入关,得到了传国玉玺,玉玺是蓝田玉制成,上有螭虎纽。螭虎是一种异兽,简单来说就是像龙又像虎,在战国晚期的玉器中开始出现,最多见的是汉代以后。

所以,对这个说法,唐易是质疑的。这多半是汉代的一些个文人道听途说、穿凿附会。因为秦之国都咸阳、西汉国都长安都在陕西,所以“就地取材”说玉玺是陕西蓝田玉。同时,汉代玉玺很多都是螭虎纽,便也附会到了传国玉玺上。

和氏璧是楚地所产玉材,而且传国玉玺的玉质应该很纯,不太可能是蓝田玉。而且螭虎这个形象,战国晚期不是很普及不说,做在传国玉玺上,档次上还是欠了一点儿。

至于第三种说法,龙鱼凤鸟纽,唐易就更不相信了。一听这名字,他就觉得乱,管它出自什么史料典籍,直接ass。

这文章写得很客观,是正宗新闻的写法,只是列举事实和观点,不掺杂主观臆断的因素。

谈及传国玉玺上正面所刻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也例举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大篆,一种是鸟虫篆。

现在常见的篆字,多是小篆,小篆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才开始创制推行的。

大篆则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金文就是大篆的一种。至于鸟虫篆,其实比大篆出现得晚,它是金文的一种变体,有点儿像美术字儿,鸟虫嘛,看起来艺术成分高一点儿。

这两种可能,唐易认为都有,反正肯定不会是小篆。

这篇文章,唐易连看带想,用了将近一个小时,从山州飞潭州,一共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航程而已。

不过,这文章虽然客观,却没结论,基本上相当于帮着唐易又梳理了一遍思路,所以,想,多过于看。

唐易看得入神,看完后捧着杂志,竟忍不住抬头喃喃自语道,“恐怕印纽不是五龙,而是一龙,‘摛藻为春’的印纽,有可能带着模仿,只不过形制偏长偏小而已。”

唐易抬头时,廖沫儿忍不住斜看了他一眼,随后的这句话,也被她听到了,又瞅了瞅唐易看的文章,廖沫儿暗暗倒抽一口冷气,眉头也不由自主皱了起来。

和氏璧传国玉玺?胃口挺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