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他不会,就教他!

“好说,你们把钱拨过来,我们就给你们印。”连英华笑眯眯开口。

“不让你们白印~”萧辉笑着拿起了桌子上的听课证明。

“陈露阳是个好苗子,来我们哲学系听课当个旁听生吧。等到了期末,让他跟着一起考试和答辩。”

“萧辉,你当我面挖我学生?!”连英华眼珠子都瞪起来了。

都说学哲学的人不要脸,今天他算是见到了。

“不是挖……共同培养么~”萧辉好脾气,继续道:

“我这也就是让陈露阳来上个课,前年我们系俩学生刚写点关于价格机制的论文,转天你们那边就派人去拉人头,说要‘跨学科调研’,结果给你们硬是拽去调研了半年,这我可没说啥吧?”

连英华根本不认账:“那两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偏经济,在我们专业老师辅导的能更好!”

萧辉接着他的话茬:“那陈露阳不仅能看萨缪尔森,还能说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你就不觉得他这脑子只搁经济系,可惜了?”

连英华眉头一皱。

出于对本专业的发展出发,他一点都不想让陈露阳去别的系学习。

但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陈露阳应该多学点东西。

“那咱们都别绕了。”

萧辉道:“你让他来我们系旁听,不是转系,不占你学分,不抢你成绩,连人都还在你那。”

“我们帮你培养学生,你帮我们多印几页笔记。”

瞧着连英华还是一副“不吐骨头”的模样,萧辉劝道:

“行了老连,都是你的学生,不要厚此薄彼了~”

连英华冷哼一声,将“听课证明”塞进草稿纸里,扭头走了。

……

拿回手稿,

连英华半分钟都没歇,拿出原著和陈露阳的手稿就开始一一对比起来。

等到手稿内容全都看完,

连英华合上原著,端起早就放凉的茶水,舒坦的叹了一口气。

翻译的真好……!

虽然有些地方翻译的粗糙了一些,不够精细。

但是总体意思,以及重点部分和理论叙述上是把握的相当严谨而准确的。

这说明不是陈露阳水平不够,而是他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筛选和处理!

“老连啊,看啥呢这么高兴?”会计学老师纳闷的探出个脑袋,好奇问道。

“看陈露阳的笔记呢,你们都看看。”连老师一边说,一边将陈露阳的笔记传过去。

“我们不用看,我们都去听课了。”概率论老师开口。

“确实翻译的相当不错啊!”

“老连,你有这学生可省了力气了!”经济计量学的老师也忍不住开口。

现如今,

经济学正从高度计划经济教学体系向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方向转型。

不仅哲学系要翻译著作,经济系也要给学生翻译教材。

只不过这些老师平时既要教课,又要写文章还有各种乱码七糟的事情要处理,翻译教材的时间实在有限。

这要是能有人做出类似的基础工作,然后他们负责把关、校对和润色的话,

这工作效率可就提高了。

这话正戳进连英华的心坎里了。

“可惜没有第一章和第二章……”

连英华轻轻惆怅一声。

“老师……陈露阳同学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笔记,我记下来了。”

办公室里一名学生干事开口道:

“之前陈露阳讲课,他说的话我几乎都记在本上了。”

连英华一瞬间仿佛看到了什么大宝贝,兴奋道:“拿给我看看。”

……

这一看,就看了整一个周末。

周一早上,

当连英华落笔,写下手稿最后一个字,天已经微微亮了。

揉了揉酸痛的手,

连英华转了转酸痛的手腕,回头问向办公室里的西方经济学老师:

“弄完了吗?”

西方经济学老师头发蓬乱,脸上胡子拉碴,后背都快拧成麻花了。

“弄完了。”

国民经济计划概论老师也打了一个呵欠,话没说出来,只是冲着连英华点了点。

“行……先这样吧。”

连英华的声音中带着连轴转的沙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