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劝进称王(万字大章)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5789 字 1天前

除此之外,自安史之乱以来,地方节度使坐大的问题,也需要他解决。

历史上赵匡胤面对的局面更差,所以只能猛药治重症。

但自己遇到的局面虽然也很差,却并非无法解决,没有必要一刀切。

如今还在打天下,都督府这种和节度使差距不大的制度,暂时不可罢黜。

等到打下天下,地方治理权必须分家,而明代的三司制度,无疑是他可以借鉴的最好制度。

宋代的分权太彻底,文压武压得太彻底,清代以小族凌大族,条件不具备。

思前想后,也只有明代的三司制度可供借鉴了。

虽说明代后期积弱,但二百多年的内地超强稳定期,也足够说明在制度上,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想到此处,刘继隆脑中大概有了个想法,而现在摆在他眼前的,则是明年的陇右应该怎么打。

“节帅!”

忽的,脚步声传来,张武急匆匆走入殿内,对刘继隆作揖道:

“节帅,山南东道的三仙楼中有谍子传来消息,王仙芝被讨平,河南道的庞勋也被讨平。”

“如今河淮三大寇中,仅有盘踞蕲州、黄州、舒州的黄巢未被讨平了。”

张武神色焦急,因为他清楚,如果三大寇被讨平,那朝廷也就可以继续从中原抽调力量,再次进攻他们了。

对此,刘继隆并不慌张,而是略微皱眉,随后安抚道:

“无须担忧,庞勋和王仙芝已经把他们该做的事情做了,如今河淮两道和山南东道的生产被严重破坏,加上我军连战连捷,地方藩镇必然阳奉阴违,起运的钱粮只会越来越少。”

“黄巢在蕲州待了这么久,这并不符合流寇的姿态,我猜想他图谋不浅……取舆图来。”

刘继隆沉吟着评价黄巢,随后吩咐张武取来舆图。

张武见状,熟悉的在中堂的书架上取来舆图,平铺在桌上。

刘继隆起身与张武观看,只是呼吸间,他便嘴角轻挑,将手放在了江南西道的江州(九江)与池州之上。

“这厮若是在打造舟船,那就能够说明他为什么半年没有动静了。”

“他要南下,打江南……”

张武眼前一亮,语气都不由得激动了几分:“好!”

“如今三川最为富庶之地已经被我军夺取,而河淮两道又被打烂,河北又有三镇占据大片土地,朝廷只能依靠江南。”

“若是江南生乱,那朝廷便彻底没了钱粮,自然无法与我们僵持。”

激动过后,张武又似乎想到了什么,冷静下来道:“可节帅,江南对朝廷如此重要,朝廷定然不会放任黄巢不管。”

“加上刘瞻、康承训的兵马都在黄巢左右,而官军可调动的舟船亦不少,黄巢恐怕无法在江南壮大声势。”

“无碍!”刘继隆在舆图上的江南画了个圈:“只要让江南乱一阵子就足够了。”

“明年你率军巩固三川,等待入冬后我率兵南下与高骈争夺剩下的三川州县和黔中道。”

“届时关内道、剑南道、山南西道、陇右道都在我们手中,关中唾手可得。”

“拿下关中,朝廷只能逃往北都,届时我们也能趁势攻入东都洛阳。”

“待局势稍缓,便可进取河淮两道,先南后北的拿下江南和岭南,再北上攻取河东和河北。”

刘继隆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张武听后眉头紧皱道:“自古以来都是先北后南,未曾听过先南后北。”

他话音落下,略微沉思后便恍然大悟,抬头看向刘继隆:“节帅莫非是还未想好如何处置皇帝?”

“算是,但也不算。”刘继隆颔首回应,接着说道:

“董卓前车之鉴在前,若是我们直接在关中拿下唐廷,届时河东与河北必然生乱,河淮两道和江南也会群雄四起。”

“即便皇帝在我们手中,可若是诸镇来讨,也不免手忙脚乱。”

“不如放皇帝去河东,稳固河东、河北局势,再趁机夺取河淮两道,占据中原后将江南群雄剪除,继而北上也不迟。”

张武听后犹豫道:“若是有人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该如何?”

“那正好给了我军机会。”刘继隆轻笑,随后道:

“你别忘了,朝廷虽然发出檄文征讨我们,可我们却从未对朝廷宣战,更未发布什么清君侧。”

“你觉得,我为何没有发布清君侧?”

刘继隆的这番话,也是天下人想不通的问题。

按照正常来说,朝廷发布檄文征讨刘继隆,刘继隆理应发布檄文,指责朝廷有奸臣,继而清君侧才是。

然而刘继隆虽然与官军交锋,却并未发布檄文,更没有说清君侧之类的话。

这种做法,实际上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若是换做普通的势力,未战便丧失了三分士气,但陇右没有。

陇右的许多官员本就是平民出身,又是扫盲扫出来的文化,对于礼制什么的根本不感冒。

要打就打,发檄文什么的于他们而言,就跟打架前放狠话一样,放不放无所谓,动手狠就行。

加之陇右全靠刘继隆拉扯起来,刘继隆不做的事情,也没几个人敢逼他,所以才迟迟无人向他谏言,刘继隆自然也就没有了解释的机会。

如今刘继隆主动开口,张武也就趁机询问:“请节帅指教。”

刘继隆见他询问,当即便走到书架,更换一张舆图,将大唐的舆图摆在了桌上。

陇右的大部分舆图,都是刘继隆自己绘画,然后令人印刷出来的,所以准确度很高。

刘继隆指着河东(山西)方向,沉声说道:“我若要清君侧,指责大臣为奸臣,皇帝可随意更换贬责大臣来清除奸臣,所以清君侧只能指认北司宦官为奸臣,这也是皇帝无法清除,天下皆大欢喜的局面。”

“可是我既然不想太早抓住皇帝,并准备放任皇帝远走北都,那届时若是有其它藩镇挟天子以令诸侯,宰杀北司宦官来为我清君侧,届时我还有什么理由清君侧?”

“难不成,到时候再指认此人为奸臣,继续清君侧?”

“更何况,我已经指认北司宦官为贼,北司宦官若遇艰难,定然不可能向我求救。”

“反倒是如今的局面,我既没有指认北司南衙任何一人为奸臣,也没有清君侧,只是与朝廷征战,抢掠土地人口。”

“待到朝廷撤往北都,若是遇到艰难,朝廷中不论南衙北司,届时都有可能主动派人邀兵,我军自然可以光明正大的前往北都。”

“至于我军此前所做之事,自有朝中官员为我军解释。”

“是兵是贼,自然翻转。”

他话音落下,张武却还是不太懂,只知道刘继隆没有清君侧,是他不想抓皇帝,而不想抓皇帝则是因为担心抓了皇帝,天下群龙无首,届时群雄并起,荡除艰难。

如今朝中两派,指认奸臣无疑得罪了北司宦官,而不指认奸臣,则是留给了双方余地。

其他再深的,张武想不清楚,只觉得头疼,所以他干脆作揖道:

“不论节帅怎么想,只要节帅您的军令下达,末将立即开拔,绝不耽误!”

“嗯”刘继隆也看出张武没有太多政治手段,倒也没有为难他,而是颔首道:

“入冬以前,你好好率领官吏丈量土地,处理政务,操练兵马便是。”

“其他的事情,不用管太多,只需要帮衬着耿明与陈靖崇,守好三川便是。”

“是!”张武作揖应下,随后离开了中堂。

见他离开,刘继隆原本准备继续处理政务,然而不到半个时辰,便听到了中堂外有唱礼声传来。

“多康没卢丹增、韦工啰碌,求见节帅。”

“进来吧。”

刘继隆听到二人唱声,当即传二人进来。

二人身穿一身蜀锦圆领袍,头戴幞头,穿着打扮与汉人无二。

走入中堂后,他们纷纷对刘继隆作揖,刘继隆也放下笔道:“何事求见?”

“节帅,家父传来消息,康氏地区的手工商人阔竭勒登揭竿而起,率领数万奴隶想要进攻逻些。”

“卫如一带的贵族洛波洛琼也趁乱揭杆而起,割据了卫如自立。”

“我没卢氏与贝氏也发生了矛盾,族长请援家父,家父想要趁机将势力扩张到卫藏,所以派我前来请示您,我们是否可以率军撤回多康。”

没卢丹增的话音落下,刘继隆心中感叹:“吐蕃终于要开始四分五裂了……”

他如果记得不错,历史上的吐蕃奴隶大起义应该在几年后。

之所以提前,恐怕是因为自己率军统一陇右,进入三川并培养出了多康这个卡在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势力才导致的。

多康收取过路费,商人只能提高价格,卖到吐蕃的商品也就更贵了。

丝绸瓷器还没有什么,但茶叶和粮食却与奴隶能否活下来息息相关。

这场起义只是开始,随着后续气候变化,加上中原混战导致粮食价格越来越高,吐蕃高原上的奴隶起义还会越来越频繁。

在历史上,奴隶起义虽然被贵族们联手镇压下去了,但原本强盛的吐蕃王朝也陷入了一千多年的分裂。

宋代虽然占据了青塘地区,却又很快丢失。

元明清,虽然在名义上控制了吐蕃高原,但实际上也只能影响安多、康巴和卫藏东部罢了。

不管是元代的吐蕃总管,亦或者是明代的僧官大宝法王,亦或者是清代的僧官,他们都只能控制喇萨四周,对山南和西边的地区则是完全管不了,甚至还需要不断请求中原王朝派兵帮忙。

喇萨那群僧人请求元明清三朝派兵平叛的频率,不知道的还以为除了喇萨,全在叛乱。

元明清三代面对这群僧人的求援,除了蒙古骑兵去的比较频繁外,其次就是清朝了。

不过乾隆年间平叛几次后,就连乾隆也感觉到了棘手,干脆把大军撤到了昌都,甚至裁撤了昌都的驻藏军队,缩减到了几百人的规模。

到了嘉庆年间,干脆什么都不管了,哪怕僧人们喊破嗓子也假装听不见。

至于明代,除了永乐年间还会出兵巡视,保障乌斯藏驿道通畅后,后续的宣德到弘治年间,基本处于不管不顾的状态。

等到万历年间,干脆授权给丽江木氏土司,让木氏土司率兵维持康区到喇萨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