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如果工厂要求我们自愿加班怎么办?“老赵粗着嗓子问。

“劳动法规定...“杨志强对答如流。

“要是发现工资算少了怎么查?“

“首先核对考勤记录...“

问答演练持续到深夜。当杨志强终于能够流利解答老赵提出的各种问题时,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

周三早晨,杨志强站在制衣厂培训室的讲台上,双腿微微发抖。台下坐着五十多名新入职的工人,大多和他年纪相仿,眼神中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和迷茫。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劳动合同那些事儿...“

课程进行得很顺利。杨志强从最基础的劳动合同签订注意事项讲起,逐步深入到工资组成、加班费计算等敏感话题。令他意外的是,工厂的人事主管不仅没有喊停,反而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

“这个问题问得好。“杨志强指向一个举手的女工,“'公司要求我们签空白合同怎么办?'答案是——绝对不要签!“

他趁机展开:“劳动合同必须写明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关键信息,而且要一式两份,劳动者自己保留一份...“

课间休息时,几个工人围上来咨询。杨志强耐心解答,同时小心把握分寸,避免显得太过“维权导向“。

“老师,“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小声问,“如果公司不给我们交社保,去哪里投诉啊?“

杨志强正要回答,余光瞥见人事主管走了过来,立刻调整了说辞:“首先建议和公司友好沟通,也许只是经办人员疏忽...“

人事主管递给他一瓶水:“杨老师,讲得真好。我们厂确实有些新员工对基本权益都不了解。“

回互助社的路上,林晓雯兴奋地说:“有门儿!人事主管约我们下周再去,说要给管理层也讲讲!“

杨志强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厂房,心中升起一丝希望。或许,改变真的可以从最基础的认知开始。

就在“工友课堂“渐入佳境时,危机却悄然而至。

一天深夜,杨志强接到小王急促的电话:“杨哥,我们厂出事了!“

原来,小王和几个工友在互助社的指导下,向劳动局投诉了工厂不交社保的问题。劳动局来调查后,工厂不得不补缴了社保,但第二天就以“生产结构调整“为由,将参与投诉的工人全部辞退。

“现在有十几个兄弟没工作了...“小王的声音带着哭腔,“都是我连累了他们...“

杨志强立刻联系了老赵和林晓雯。第二天一早,互助社全员到齐,紧急商讨对策。

“这是典型的打击报复!“林晓雯气得脸颊发红,“劳动法明确禁止因维权解雇员工!“

老赵皱着眉头:“问题是证据。工厂用的是'结构调整'的理由,表面上看很正当。“

杨志强沉思片刻:“小王,你们被辞退时有书面通知吗?“

“有,但上面只写了'因公司生产经营需要'...“

“其他人呢?都是同一天收到的通知?“

小王突然想起什么:“等等,我们组长老刘也被辞了,但他没参与投诉!“

杨志强眼睛一亮:“这就有突破口了!如果所谓'结构调整'是假的,他们不可能只针对某个部门或岗位...“

接下来的三天,互助社全员出动。林晓雯负责整理法律依据;老赵联系媒体朋友;杨志强则和小王一起,挨个走访被辞退的工人,收集证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被辞退的二十三人中,有十五人是明确参与投诉的,其余几人也是平时“不太听话“的。更重要的是,工厂同期还在招聘同类岗位的新员工,完全不符合“结构调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