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卓氏因子

重生1983年 卓西度 1743 字 1个月前

"老韦,和马斯克的合作进展如何?"卓西度递给他一杯威士忌。

韦国强一饮而尽:"60颗卫星已经发射了48颗,覆盖了亚太地区。但问题是成本太高,每颗卫星的制造发射成本要6000万美元,用户增长却跟不上。"

"坚持下去,"卓西度目光坚定,"未来十年,全球会有50亿人上网,其中至少10亿将通过卫星接入。这是我们必须拿下的战略高地。"

2005年6月,纳斯达克指数突破2200点,卓氏投资的看涨期权开始盈利。与此同时,生命科学研究院传来更惊人的消息——"卓氏因子"在首批30名志愿者身上显示出显着效果,血液年轻化指标平均逆转了7-10年。

7月的一个深夜,卓西度独自在办公室审阅文件,突然接到张维的紧急电话:"卓总,不好了!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刚刚发表论文,描述了一种与'卓氏因子'极为相似的基因序列!"

卓西度立刻打开电脑查看,脸色越来越凝重。这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几乎完整披露了他们苦心研究七年的成果,唯一的区别是命名不同——美国人称之为"Y因子"。

"查清楚是不是谁泄露的,"卓西度声音冰冷,"同时加快专利申请和临床申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算了,不查了,别搞得人心惶惶!"

2005年8月8日,卓西度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提前公开"卓氏因子"的一期临床数据。在卓氏集团上海总部的全球记者会上,65岁的志愿者王先生现身说法,展示了自己三个月前后的对比照片和体检报告。现场一片哗然,全球媒体疯狂报道这一"人类抗衰老革命"。

第二天,卓氏生命科学在A股的IPO估值飙升至3000亿元人民币,创下A股科技股最高纪录。同一天,纳斯达克指数突破2300点,卓氏投资的期权盈利超过10亿美元。

然而,卓西度知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在随后召开的核心团队闭门会议上,他展示了更宏伟的蓝图:"未来十年,卓氏集团将聚焦三大方向:生命延长技术、人工智能和太空互联网。我们要让人类活得更长、更智能、连接更紧密。"

会议结束时,卓西度收到妻子发来的消息:11岁的儿子卓然在学校科学竞赛中获得冠军,设计的正是"未来城市模型"。看着儿子捧着奖杯的照片,卓西度露出罕见的温柔笑容。他想起1994年卓然出生时自己的那个决定——组建生命科学研究院。如今,这个决定不仅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也将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窗外,上海的夜空繁星点点。卓西度知道,在这些星辰中,有48颗属于卓氏集团的卫星正在轨道上运行,无声地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数字世界里,超过5000万玩家正在"元宇宙"中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史诗。实验室中,"太初"AI正在学习人类的情感表达;培养皿里,"卓氏因子"正在逆转细胞的衰老时钟...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而强大的信念:未来,可以被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