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封功赐爵,新鲜出炉的东宫勋贵

御前内侍上前接过奏章,打开一看,高声道:“贞观十五年,八月下旬。”

“东宫千牛、备身贺兰楚石、罗通、程处弼、秦怀道奉太子令,各领亲兵百人,入河西,出居延泽,驯服居延泽至河套地部族一百六十七个,收拢羌人、突厥人、鲜卑人十余万。”

“今已在居延泽筑城而守,故此奏报与陛下。”

‘什么?’

闻言,全场一片哗然。

两个月前,太子就已经让贺兰楚石等人前往河西居延泽,这是在做什么?

“陛下。”

“太子殿下难道想要直取郁督军山。”

新任兵部尚书李世勣一眼就看出了居延泽对漠北的重要性,脱口而出。

‘唰!!!’

一众朝臣齐刷刷的看向了李世民。

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定襄大捷,为什么不是太子亲自回朝来报,反而是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那太子在做什么?

“朕现在也不知道高明在做些什么。”

“不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且看看太子能做到什么地步。”

“众位爱卿,居延泽有十余万人,定襄亦有三万户突厥人,该当如何安置?”

话锋一转,李世民直接把众臣的心思拉回到了正道上。

“陛下。”

吏部尚书杨师道突然站出身来:“西汉时,曾在河套地设有北地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从云中郡置东部为定襄郡,前隋并设为灵武郡、五原郡、定襄郡。”

“武德年间,我大唐改郡为州,灵武郡为灵州,五原郡为丰州,唯独定襄郡屡受战火,残败不堪,不曾有过规制,白道川一直沦为东突厥牧马放羊之地。”

“西汉时期同样在居延泽设有居延塞,开垦田地,牧民戌边。”

“臣以为两地当置都督府,关中及河东州县囚徒一应发往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垦荒戌边。”

“不出二十年,居延、云中定然能恢复汉家风光,为我大唐边州一员。”

“济南郡公、开化郡公家学渊源深厚,加之新立战功,熟悉边塞,应表其为居延都督、云中都督。”

‘咯噔!’

这番话一出,满殿官员无不为之错愕。

杨师道乃是前隋观德王杨雄幼子,弘农杨氏观王房,他不应该该支持吴王李恪这个身具两朝帝王血统的亲王吗?怎么反倒帮助起了太子李承乾。

魏王李泰不由得看向吴王李恪,眼中满是嘲讽之意,瞧瞧,你也高兴不了了吧!

年岁尚幼的晋王李治眼神不断变幻,他大概或许猜到了缘由,杨师道在前隋灭亡后,投奔大唐,迎娶桂阳公主,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册封安德郡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不站队前隋,也不站队弘农杨氏,他站队皇室,因为他本来就是皇亲国戚。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后的皇族宗亲更知道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太子李承乾上位,既然太子展露出了峥嵘,他们又怎么不会明确站队太子呢?

“吏部尚书言之有理。”

“传诏,设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命济南郡公、开化郡公任正三品中都督。”

“即日起,前往居延、云中,督造城池,移民戌边。”

“发关内道之囚徒前往居延,河东道之囚徒前往云中,各地州县须得全力配合。”

大手一挥,李世民没等群臣提出质疑,直接同意了杨师道所请。

“是。”

杨师道立即应声。

是日,定襄大捷传遍了帝都长安,百姓无不为之欢呼雀跃,太子李承乾之名再度响彻天下。

没有人能想到太子北巡竟然制造出了这样的辉煌战绩,几可比肩当今陛下任秦王、天策上将之时,八百冲阵二十万,这是何等骁勇了得?

一时间,长安无不称赞太子贤德、骁勇,有陛下之风,曾经那些贬低之语荡然无存。

终南山,太子别苑。

“长安郡王!”

太子妃苏子矜接过宫中传来的圣旨,绝美的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阿娘。”

“长安郡王是什么?”

3岁的李厥有些懵懂的抬起小脸,看向苏子矜。

“厥儿。”

摸了摸亲生儿子的小脑袋,苏子矜脸上绽放笑颜,宛如春风般和煦,温声细语道:“郡王啊,就是跟你大兄一样,这是你阿耶为你挣来的。”

“阿娘,阿耶和大兄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想他们了。”

李厥一听见李承乾、李象之名,顾不得什么长安郡王,小脸上满是眷恋的问道。

“快了。”